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学科发展2020年高峰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0-06-23 来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6月14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与中商智库联合举办的学科发展2020年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为“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贸关系与中国经贸发展”,来自中商智库、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的特邀嘉宾以及校内外师生150余人参与论坛,300余人通过线上直播收看会议。

高峰论坛会场

开幕式由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史建平教授、中商智库执行理事长郭周明、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徐淼致辞。

史建平教授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世界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态势,加速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演变,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新要求,推动全球化进程深入调整。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急全球抗疫之需,凸显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

郭周明认为,新冠疫情对整个世界经贸影响深远,全球产业链面临很大挑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贸易摩擦趋势愈演愈烈,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塌方。疫情对我国货物贸易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种夹击效应,短期内我国货物贸易将严重受损,部分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存在外资撤离风险,由于商务中断、经营风险上升,对外直接投资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发展趋势不会变,中国在疫情冲击下,应补齐短板、调整方向、提升并优化营商环境来应对上述挑战。

徐淼介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落实停课不停学,围绕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主题开展的线上主题党日、“战役先锋 青年榜样”、名师“疫”站、学术“疫”站、空中“职”享等系列线上活动,以及与丝路青年论坛共同举办《丝路大讲堂》向留学生传递全球协作理念,传播中国经验等。

论坛第一阶段由郭周明主持。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商智库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裴长洪研究员认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对于中国推进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海南自贸港建设是我国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是制度集成创新的新样板,是新开放战略的一个新高地,既要争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又不能游离于中国大陆的国内大循环的主体背景;海南自贸港建设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新路径,既要创新驱动,又要协调发展,还要绿色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基地,助力经济向南海、东盟辐射,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指出,这次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导致经济社会甚至军事存在着失控的风险,供应链断裂、疫情甩锅、去中国化、国安法出台、建设海南自贸港等各种现象与举措交织缠绕,挑战与机遇同时并存。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在贷款、税收、社保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中国相对较快的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金融科技,网络经济的崛起,为应对疫情挑战提供了支撑。作为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凭借制度优势,要充分挖掘易货贸易的潜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教授认为,“逆全球化”是“超级全球化”落幕以及“新全球化”的开始。全球化从3.0的时代向4.0时代迈进,全球贸易网络格局形成以美国、德国及中国为节点的美洲、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治理格局。从理论角度,全球公共品应该分层提供,区域偏好不强的公共品由全球提供,区域偏好强的公共品由区域机构提供。亚洲缺乏区域性治理机构,应通过单边开放、双边谈判、先易后难、有序进入的路径,逐步建立亚洲共同体。

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经济学院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教授认为,应当持“求同存异”的态度来构建全球化治理体系。面对全球化的重大挫折,要坚持维护多边合作与贸易体系,实现“包容性”与安全性的全球化,尊重各国地理多样性及路径依赖多元化差异,更多地遵循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通过更加务实的方式,包括以经济技术合作、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融资投资这些方式,化解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面向未来,需要将全球化由经济贸易合作的层次上升到文明对话与交融的高度。

论坛第二阶段由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认为,疫情重袭之下,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受到的影响是脱皮掉肉而非伤筋动骨。新冠疫情、贸易摩擦以及逆全球化虽然使全球化面临挑战,但全球化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为了保持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位置,应优先发展数字导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争取实现弯道超车。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出长期竞争、有限合作、相互依存的态势。中国应加强在国际上的舆论宣传,以开放促改革,鼓励中国向海外投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研究员指出,疫情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总体上呈现风险资产价格大跌(股市、原油),避险资产价格波动中上行(美国国债、黄金、美元)的格局,全球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十年来全球经济増长动能疲弱、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空间日益狭窄以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美股下行阶段很可能尚未结束,美股仍将持续动荡,美国企业债市场蕴含较大风险,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脆弱性较强,不排除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认为,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定增长态势终结,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将会成为趋势。疫情中的利己主义非理性思维和行为会使得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体系更难以取得国际共识,国家间制度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面临将更加严峻的冲突,特别是中美的战略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必须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以降成本为主线,降低企业面临的行政监管成本,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全球贸易与投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宜红教授认为,新冠疫情背景下,贸易保护呈现增长态势,医疗物资、高新技术和金融行业摩擦增大,全球价值链体系受到冲击,检验检疫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方式。应对策略包括发挥全球价值链在治理贸易保护中的作用,依靠市场环境和创新引资方式稳外资,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贸易谈判,完善贸易摩擦的监控和预警体系等。

论坛最后,张晓涛院长对本次高峰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专家通过分享真知灼见,给了大家观察世界经济的四面镜子:用平面镜把当前经济形势看全;用显微镜把世界看透,从瞬息变化中把握规律和逻辑;用放大镜把事物看细,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用望远镜把世界看远,前瞻性地看待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高质量转型的动力和潜力,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白云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