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高校“课程思政、一流专业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12-14 来源:金融学院

12月11日下午,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高校“课程思政、一流专业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研讨会以“云会议”方式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专家发表了演讲,全国百余所高校教师260余人在线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共聚一堂,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教学实践、一流专业建设有效路径、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及新时代金融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话题。

在开幕式上,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北京学院院长孙国辉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孙国辉介绍了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回顾了学校双培计划项目的人才培养成效以及新时代学校在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行思想碰撞,聚焦北京和国家金融人才需求,推动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霄在致辞中指出,认真开展课程思政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上一门好课,上好一门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支撑,专业建设需要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核心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要抓质量,塑人成人,育人成才,练才成杰。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在主旨演讲阶段,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孟昊教授做题为“课程思政2.0建设的思考”的演讲,对课程思政2.0进行了全景式的刻画;他指出,课程思政2.0的追求包括教师认知升级、学生情感落地、师生获得性三个维度,课程思政2.0需要从11个方面进行迭代升级,通过“势、道、术”最终提升育人效果。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徐丹丹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思政贯通、交叉融合、开放共享——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她强调,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即思政工作模式“散点化”,交叉融合机制“表层化”,教育教学体系“单向化”;介绍了北京工商大学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贯通育人模式,以及“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

第一个专题演讲环节“一流专业建设”由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聂建峰副处长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胡海峰教授聚焦如何看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金融行业适应大变局的人才需求以及金融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三个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教授介绍了首经贸有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两性一度”和解决教学抱团“不紧”的经验做法,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学生成果五个维度的应用效果。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桂君教授从微专业的产生发展以及国内几所财经类高校在微专业建设上的探索出发,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即将推出的金融科技微专业培养方案和未来运行模式,强调了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科技专业负责人张宁教授指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立有根基、学有灵魂、教有高度、行有闭环、道达无界”。

第二个专题演讲环节“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辉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鲍新中教授总结了本校课程思政开展的三点经验做法,即要做好规划、开展课程思政系列活动和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的作用。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张国胜教授在演讲中结合期货人才培养提出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三个维度,即产教融合、行业历史、中外体制比较。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阮青松教授指出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三个专题演讲环节“金融人才培养”由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政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介绍了本校金融人才特色培养的一些实践探索,分享了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式教学方式、加强理论探索和国际化办学三点经验做法。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晓玲教授指出,为打造新时代语言类大学新金融人才培养特色需要实现由传统金融向新金融的转变、由单一语言复合向多元交叉复合的转变、由国际化向中外融通的转变。林政教授介绍了中财大关于跨校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包括双培项目人才培养成效、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以及依托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跨校联合授课的情况等。

最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做了总结。他指出,与会专家对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和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很多有思想性、启发性的观点,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做法。希望未来高校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学院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互学共进,不断提高。

本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流专业建设有效路径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对充分发挥各高校金融学科比较优势,带动市属高校发展,培养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服务国家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胡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