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创新政策、新质生产力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22 来源:经济学院

5月1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政策、新质生产力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604会议室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栗峥,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江,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出席研讨会。

开幕式上,栗峥和魏江分别致开幕辞,陈斌开主持开幕式。

栗峥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如何以新质生产力研究助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愿与广大同仁一道,聚焦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魏江简要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他强调,创新政策和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需要重视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表示,期待与会专家能够围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探讨推动新质生产力研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共同开启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新篇章。

专家报告环节,与会专家从经济管理理论和现实产业背景出发,围绕“创新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政策体系”两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校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郭冬梅等主持各场次报告。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华表示,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一直是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未来应当将“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成效”作为政策出台的主要目标。魏江认为,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继承传统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也要以有效市场的合理配置为抓手,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教授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指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创新,是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史晨通过分析多个真实案例,对创新政策进行反思总结,认为提高创新效率不能仅依靠集中型政策,更需要协调型政策发挥作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强调劳动者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结合在生产中应用,进而产生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侯万军认为,要冷静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内涵,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始终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介绍了创新的聚变和裂变模式,并分析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家创新效能中的关键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封凯栋认为,新型举国体制是推动创新所依托的“受组织的市场”结构性转变的政策举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甄别和分析了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并强调民营企业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中的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体系,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应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凯华表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多层次、多主体的整体运作,必须充分考虑全创新链特征,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宏中微协同作用。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维奇介绍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的概念定位和形成过程。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应瑛梳理了价值独占理论的研究脉络,深入探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知识产权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陈斌开做总结发言,他表示,在分析重大现实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特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协作,期待与会专家未来继续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创新政策、新质生产力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王子栋、梁银鹤;审稿:陈斌开、郭冬梅

编辑:刘禹;审核: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