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我校举办《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研究》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5-01-08 来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1月4日上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学术会堂举行。我校校长马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裴长洪、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中国海洋大学李志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立勇、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理论研究部副主任马丹以及校内外师生4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论证会由赵忠秀主持。

马海涛在致辞中表示,该项目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组要集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撑和话语支撑。要从学术使命、理论范式、重要概念、学科交叉四个方面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刻内涵,为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项目负责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就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和主要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思路方法、预期成果、调研计划等作了汇报。

裴长洪从四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提出建议,一是从国际收支视角、国内经济及产业视角,对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变化进行整体预判;二是深入分析投资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三是深入研究北京市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开展海外实地调研工作。

霍建国认为,研究应聚焦“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根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加以阐释,提出了应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研究,加强对多元稳定国际经贸合作关系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分类研究等建议。

赵忠秀表示,要加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过程中的风险敏锐捕捉与动态监控。随着“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再到机制完善阶段,研究既要总结过去又要展望未来,尤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究不确定性背后的确定因素和规律,从学理与实践上取得创新成果。

洪俊杰从课题的意义、解读和推进三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海外市场是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重大;二是要精准解读课题关键词,界定“高质量”内涵,明确课题的目标和任务;三是课题时间紧、任务重,研究要以任务为导向,完成理论阐释与咨政建言。

李志军针对课题研究内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突出重点,聚焦有限目标;二是深入调研,了解沿线国家的真实情况,关注企业经营、投资贸易及当地民众感受;三是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吸纳国内外专家参与研究;四是加强研究成果宣传。蓝庆新对子课题设计提出建议,他表示,应在现有设计基础上融入有关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内容,从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绿色贸易与投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马丹从专项课题结项要求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课题团队紧密围绕结项相关要求开展有重点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张晓涛代表课题组表示,将充分吸收与学习专家们的宝贵建议,聚焦核心任务,把握研究重点,努力克服困难,开展高质量研究。

撰稿:郭鑫榆、包朝峰、毕文静、何明欣、闵悦、刘可心、彭怡茹、杨士琨、杨明泽

审稿:张晓涛

编辑:刘禹、贾一凡

审核: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