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四”青年节的热血与“5·6”民族团结日的深情交映,中央财经大学各民族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召唤,在民族文化知识竞赛中碰撞智慧、在民族团结日形势政策课上“沉浸式”学习、在青年领学人计划中身先示范……共同续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华章。
以赛融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学校组织开展第二届“泱泱华夏 悠悠文明——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吸引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16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选手们台上博闻强识、才思敏捷,展现了当代各民族青年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本届竞赛以多元文化视角与跨学科交融为特色,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传统精髓与现代文明成果巧妙融入到竞赛题目中,让文物寄托古人浪漫的祈愿,用民俗礼敬天地自然之道,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多彩民族文化呈现中华民族之美……青年文史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向荣,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司聃作为点评嘉宾,以渊博的学识底蕴,通过文化视角与多维度的学术解读,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启迪思维、贯通古今的文化大课堂。
现场不仅有知识的比拼,还有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少数民族学子们带来热情的民族舞蹈串烧、冬不拉演奏以及民族传统服饰秀,以艺通心,让师生们切身感受到“文化因交流而多彩”的深刻内涵,激发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情感共振。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竞赛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为载体,通过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与文化沃土,引领青年学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京彩”大思政课: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榴彩园”
5月6日民族团结日当天,一场有形有感有效的“京彩”大思政课在中财大校园开课,各民族师生齐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场地——“榴彩园”,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实践课程,生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形势政策教学、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展现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中财大育人实践。
师生合力在“榴彩园”种下新苗,培土浇灌,清理杂草,擦拭文化石,精心呵护民族团结实践场域,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在实践与传承中愈发坚实。
当日的形势政策课课堂从教室搬到“榴彩园”,“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榜样学子”共同授课,他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元角度串起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叙事链。学校统战部副部长(挂职)梁银鹤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思政课教师聂艳秀以“三重奏”的独特视角,解析民族团结的时代课题,解码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学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禚德铭,2019 级预科班学生、经济学院辅导员毕冠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呼吁当代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课上,2024级预科班学生佐合丽・吐逊江分享了自己与家人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我的姥爷和他的汉族朋友们,语言不通却情谊深厚,是我对民族团结最初的印象”,她深情地表示:“少数民族学生要成为文化交融的桥梁。”
青年领学:让“石榴籽”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通过“中央财经大学青年领学人”计划,毕冠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 用青年的话语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他们的声音成为引领青春风尚的强音。在领学中,毕冠华深情的地讲到:“正是党和国家‘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切嘱托,让来自边疆的我走出大山,遇见更广阔的天地。中财大学子们以文化为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中财大志愿者用温暖传递民族情,用爱心点亮志愿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知行合一中落地生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财大青年领学人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时代使命。
当青年节遇到民族团结日,中财大各民族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中财大青年将继续秉承五四精神,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以青春之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撰稿:王艺、徐学萍;审稿:刘婷
编辑:刘禹;审核: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