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中财大学者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十五五”规划建议
发布时间:2025-11-07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财大师生深度聚焦,第一时间学习会议精神。各领域专家学者结合研究方向,在多家主流媒体发出“中财大声音”。

校长 马海涛教授

11月3日,《学习时报》头版刊发校长马海涛教授撰写的文章《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文章指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如何进一步增强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的激励约束效能,对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梳理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演进历程和历史成就,阐释了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内涵,分析了制约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效能发挥的关键问题,并从厘清功能定位、健全管理机制、优化分配标准、健全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的实现路径。

原文链接:

【学习时报】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会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10月30日,《光明日报》刊发我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会计学院党委书记陈运森教授撰写的文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文章指出,立足“十五五”规划新征程,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点,更是国家安全与竞争主动权的根基。只有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才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和坚实物质基础。

文章认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必须统筹产业、市场、区域三方面协调发力,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导向,以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路径,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支撑,市场层面激活内循环,区域层面形成联动格局,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为实体经济注入持续动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科研处处长 张晓涛教授

10月31日,《学习时报》刊发科研处处长张晓涛教授撰写的文章《中国外贸进出口双增彰显全球竞争力》。

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2025年9月,中国外贸交出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外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价值链稳步攀升。国内产业升级与外需结构优化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出口结构向“新”向“优”转型。中国逐步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区域产业链核心”转变。面对全球需求结构深度调整,中国主动抓住发展新机遇,积极为全球贸易治理贡献智慧。

文章指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需警惕,要前瞻布局,推动产品在发达市场由成本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进一步释放新兴市场潜力,长期培育潜在市场,建立政企联动、多主体协作的风险防控机制;要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市场导向为牵引、制度环境为支撑的创新生态;推进开放型经济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熟。

原文链接:

【学习时报】中国外贸进出口双增彰显全球竞争力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姚东旻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原则,为下一阶段财政政策确立了根本方向和行动指引。

首先,全会强调“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这充分表明,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凝聚全党全国的力量攻坚克难。

其次,全会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这要求财政政策要进一步提质增效,不仅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要强化政策协同,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切实提升宏观调控的系统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再次,全会明确“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好地发挥再分配和激励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全会科学研判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要“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企业帮扶和消费提振的重要性。这是针对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的精准回应: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更加积极”的取向,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衔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夯实基础、积蓄动能。

原文链接:

【中国财经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


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温来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尤其是对兜底措施的改进,对实现共同富裕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改善民生主要依赖国家财政,因此,要在财政能力范围内努力改善民生,做到“尽力而为”。同时,要“量力而行”,把债务风险控制在安全线内。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需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在改善,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住房和就医有保障,更让老百姓感受到工作有前途,生活有奔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不断提升。

原文链接:

【中国经济时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刘春生

展望“十五五”,在稳外贸的同时,又该如何进一步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刘春生建议,可从四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大市场优势,依托14亿多人口、未来超8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准入,推进区域和双边协定,建开放高地;三是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环境,保障外资公平待遇与合法权益;四是优化服务保障,办好外企圆桌会,将“需求清单”转“服务清单”,解企业难题。

原文链接:

【央广网】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丨对外开放 何以专章部署?


编辑:吴宇昂、林感;审核:于晓明、霍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