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五届人大预算监督研讨会在我校举办,会议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承办,以“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人大预算债务国资监督效能”为主题,把党建引领、红色智库、思政研讨贯穿全流程,首次实现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学共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财经办公室主任冀岩,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来自我校及北京市人大、昌平区人大、海南省人大、安徽省铜陵市人大、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辽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二十余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50余人参会。
冀岩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建立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果。他指出,预算监督要深建全过程人民民主,锚定预算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预算监督工作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要强化理论创新、理论引领,为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要着力打造人大预算监督高水平智库,为产出更高质量研究成果、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马海涛表示,“双基地”模式显著提升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能力与水平。他建议,要构建“学术共同体”,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协同研究优势;要明确高校红色智库定位,系统发挥“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功能,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财政监督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吴卫星表示,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与各方专家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预算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为首都发展和人大工作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研讨会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边界进行详细界定,提出法治化是规范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有效路径。辽宁大学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院院长杨志安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预算治理,分析了其中的三重逻辑即价值重构逻辑、能力补位逻辑和风险预警逻辑。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深入分析了税源管理与预算监督的关联,提出优化北京市税源管理与预算衔接的建议。我校教授姜爱华强调了人大预算监督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把人大预算监督同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有机统一起来。海南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麦正华以海南省的创新实践为案例,深入分析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关口前移的新机制。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梦生分享了铜陵市人大创新预算审查监督的经验。
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蔡红英分析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现有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鹏深入分析了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协同实践。湖南大学教授肖海翔分享了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数字化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影响研究。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姜良峰分析了乡镇人大对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监督的实践和探索。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人大预算监督的发展方向,他表示,本次研讨会跨层级、跨地区的交流机制,充分展现了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人大积极履职、努力探索的生动局面。

此次研讨会将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与预算监督研究紧密结合,构建跨区域、跨层级思政协同格局,推动了高校智库以财经立法、监督工作为载体,将思政融入专业服务,实现学术与思政深度融合,打造人大预算监督研究的“红色策源地”,让预算监督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课堂。
撰稿:刘威仪、李菊、肖鹏;审稿:肖鹏
编辑:刘禹、吴宇昂;审核:于晓明、霍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