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马海涛校长参加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出版座谈会

发言全文刊登于《经济日报》理论版

发布时间:2025-11-14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11月12日,由经济日报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丛书出版发行,就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交流研讨。

图片

校长马海涛参加会议并发言。他表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推动财税体制跳出“单纯调节收支”的传统框架,升级为统筹多元目标、引领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制度支撑。在改革实践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与社会、中央与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政策体系,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效能。

11月14日出版的《经济日报》理论版刊登了发言摘编。全文如下: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政策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把握好几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税制设计、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深刻影响经营主体的预期和行为。科学的财税体制应当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同时避免政府越位,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要保持合适的财政汲取能力和政府收支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第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财政资源配置中,需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共享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更加精准地调节收入分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第三,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财税体制应当既保证中央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赋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改革的关键在于清晰界定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匹配相应的财力。当前要着力健全地方税体系,拓展地方税源,同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障基层政府履行事权的基本财力需求,推动形成中央决策有力、地方执行有效的治理格局。

第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里的“安全”既指财政自身的可持续运行和风险可控,也包括通过财政手段维护国家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安全。财税政策要着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为夯实国家安全根基提供支撑。同时,要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

第五,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在税制设计上,既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又要兼顾税收中性原则;在财政支出上,要平衡经济建设与基本民生保障。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在发展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形成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编辑:吴宇昂;审核:于晓明、霍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