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我校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为主题,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景汉朝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中国智能法治自主知识体系,发挥法学会智库作用,加强法治宣传与人才培养。
马海涛校长表示,法治是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变革持续稳定可控的关键。学校立足时代需求,构建交叉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多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及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对标数字经济时代法治的需求,培养熟练驾驭复杂应用场景和法律事务的优秀人才。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指出,需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政策与伦理准则,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动态平衡。
栗峥副校长在主持时表示,论坛聚焦“十五五”规划探讨“人工智能+”前沿问题,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甘藏春指出,智能社会需兼顾工业社会法治任务与智能社会法治准备,通过价值对齐推动法律变革;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方新强调,AI for Sciences需法治化制度护航,只有在明确权责、保障安全、促进开放的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创新的可靠力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陆志鹏提出,数据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或评价人工智能的天花板,需优化领域数据集构建以推动行业赋能。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陈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李洪雷,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法学院教授吴韬,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华立军,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卢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马治国,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金融服务与法治建设专项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贾平,亚太法协(LAWASIA)理事会理事、一带一路常设委员会委员、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朱宁等围绕“人工智能+”政策前瞻、产业发展、治理能力、开放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主题演讲,从法律、科技及数字经济发展的视角提出意见建议。
论坛期间,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张所菲发布了“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涵盖政策法规、技术突破、司法实践等领域。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原主任郭林茂,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谌利民,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罗先觉,法学院党委书记尹玉、院长于文豪主持相关环节。于文豪简要介绍了“中财大法学30年”的发展情况,表示希望继续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本次论坛由人民网等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近百万人次线上观看。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多家媒体报道。
撰稿:李世伟(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审稿:于文豪、孙颖、陈诚
编辑:刘禹、吴宇昂;审核:于晓明、霍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