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中青年教师跨学科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八】刘东宇:换副心眼看《红楼》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法学院

5月23日下午,文化与传媒学院刘东宇副教授在中财大厦二层模拟法庭做了主题为“换副心眼看《红楼》”的讲座,从《红楼梦》的改编看当代艺术审美的流变。

刘东宇副教授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曾获我校基础课教学奖、优秀教师奖。自少年时代起研读《红楼梦》,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2007年起担任我校《< 红楼梦>讲读》及《< 红楼梦>文化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强调《红楼梦》研读中个人体悟的重要性,注重将《红楼梦》放置在更为鲜活的现实环境下或更为丰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观照,以小见大,从稍纵即逝的细节体察《红楼梦》的精妙幽微。发表过《从“间色法”看史湘云的金麒麟》等论文,并合著有《< 红楼梦>讲读》等。

刘东宇副教授首先讲述了《红楼梦》的改编。《红楼梦》广为流传并且反复重现,对日常生活广泛渗透,也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之后,刘东宇副教授介绍了关于红楼梦改编的效果。刘东宇副教授先后播放了87版和新版《红楼梦》,并指出虽然87版的拍摄水平、演员服饰和演技等水平有限,但是因为各方面的用心使之契合小说中人物的感觉。刘东宇副教授指出,《红楼梦》魅力所在的原因是深刻、恒久而多义性的“主题”,复杂、精深的结构,精微细腻的笔法和诗歌的直接呈现。刘东宇副教授分析了《红楼梦》改编的另一种可能。刘东宇副教授提到了世界名著改编的困境与突破的尝试,播放《悲惨世界》和《安娜.卡列妮娜》中的部分片段作为例子。随后介绍舞台艺术的审美特征有虚拟性、现场感、凝练性(集中性)和夸张性,提出艺术的创新带来观念的革命,变革的结果是:打破视觉幻觉,促成了形式语言的解放;真与美关系的思考;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最后一部分是《红楼梦》改编的两个范例。一个是音乐剧《贾宝玉》,刘东宇副教授讲了三点:人物造型彻底的颠覆引发《红楼梦》的现代解读;简洁的空间和丰富的光影构成奇异的视觉效果;以贾宝玉的视角提炼出对《红楼梦》个人化的解读。另一个是云门舞集《红楼梦》,刘东宇副教授讲了四点:以超现实(写意)的形式完成了对《红楼梦》高度抽象、凝练的概况;以四季构成独特的暗示性结构;高度概况性、写意性的人物造型奠定人物塑造的基础;以舞蹈的语汇应和《红楼梦》的深意。刘东宇副教授最后提出打开心眼看《红楼》,不如打开心眼看世界。

这是一场文化的视听盛宴,刘东宇副教授除了讲解从《红楼梦》的改编看当代艺术审美的流变,还精心准备了许多相关的视频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次讲座使同学们打开心眼见识了不一样的《红楼梦》,获益匪浅。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