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信息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工作部署,以“中央财经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学院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出标志性成果”为工作重点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迅速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促进标志性成果的产生,信息学院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2年初制定了《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并从3月1日起开始实施。办法确定了A、A-、B+、B四个类别的奖励,共130种左右的期刊和国际顶级会议,重点奖励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
办法实施半年多以来,取得明显成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王悦老师在《中国科学》上录用的论文获得A-类论文奖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曹怀虎老师和信息管理系的李海峰老师在《计算机学报》上发表的两篇论文获得B+论文奖励。
为了进一步交流高水平论文发表经验,鼓励教师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信息学院于2012年12月22日召开了高水平论文研讨会,会议由科研副院长章宁教授主持,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章宁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办法制定与实施的情况,之后院长朱建明教授为获奖教师颁奖。三名获奖教师分别就各自的论文写作经验及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与现场在座的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颁奖现场
王悦老师的论文《Influence Maximization with Limit Cost in Social Network》尝试使用户层面的微观信息传播行为模式预测信息在社会网络中传播的覆盖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如何以有限成本获取最大信息传播覆盖的优化策略。文章在传染病模型基础上,提出基于图模型的gSEIR信息传播模型仿真信息在社会网络的节点间传播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社会网络中以有限成本获取最大信息传播覆盖问题(IMLC)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提供四种不同的策略及一种基于整数规划的启发式算法用于解决IMLC;文章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gSEIR模型能有效模拟信息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信息的微观传播过程,并通过翔实的实验分析得出启发式算法是解IMLC问题的最优方案。
曹怀虎老师的论文《情景感知的P2P移动社交网络构造及发现算法》提出了情景感知的移动P2P社交网络系统架构、聚合模型及发现算法,将用户的位置信息、环境特征、运动轨迹等引入到聚合算法中,智能地聚合成潜在的P2P社交网络,根据用户需求自主发现匹配的社会关系,避免了社交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后对该方案和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方案和算法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准确率及用户满意度。
李海峰老师的论文《时间敏感数据流上的频繁项集挖掘算法》针对数据流中的数据分布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时间敏感数据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时间戳的滑动窗口模型,提出了频繁项集的挖掘算法FIMoTS.该算法引入了类型变化界限的概念,将项集进行动态分类,根据滑动窗口大小的变化对项集进行延迟处理,能够达到数据搜索裁剪的目的,有效提高了挖掘的效率。
最后,朱建明院长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这三名教师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成绩。朱院长指出,学院教师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其个人教学科研的成绩,也是对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贡献。朱院长也指出,学院领导会全力支持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也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向这三位教师看齐。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高水平科研活动,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为早日实现信息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