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在学术会堂706会议室举办了“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一期)——基于国际商务和新兴市场教与学研究之经验分享”,邀请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教授刘毅鹏作为主讲嘉宾。
本次活动面向校内外公益师资培训,旨在结合领先的国际经验,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合在新时期我国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急需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促进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单位的交流与经验分享。工作坊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主持,校内外50余名教师参加。
会场
张晓涛介绍了此次工作坊的筹办背景、宗旨与过程。他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育部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精神,分析了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他提出,未来学院学科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三去一降一补”:去非优势专业,集中力量办优势专业;去水课,打造金课;去除教授不上课现象;降下身段做好教师职业,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补学科发展的短板,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
刘毅鹏教授围绕Overview of IB research and teaching(国际商务研究与教学概述)、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B modules(国际商务模块的内容与结构)、Teaching case(案例研究与教学)、SSCI publication(SSCI论文的发表)等教学模块展开。在Overview of IB research and teaching模块中,刘毅鹏教授主要从国际商务的学科背景、核心理论与概念、发展趋势、“国际商务+新兴市场”教学和研究、英国国际商务教育经验等方面,对国际商务研究与教学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提出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合适的课程因材施教,合理使用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动性,采用“先广后深”循序渐进的进阶模式,平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了解新兴市场的机会、风险和挑战,在参与“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中抓住机遇,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在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B modules模块中,刘毅鹏教授主要从跨国公司、全球化趋势、新兴市场和公司,以及国际创业、全球化企业、国际人才流动和区域发展、海归人才创业和制度变化等方面,讲述了国际商务的内容和结构,分别介绍了HQ-Subsidiary relationships理论、混合组织、影响企业选择进入模式的逻辑、新兴市场反向创新,讲解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产生、全球人才流动管理和创业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Triple Helix(三螺旋理论)、如何界定以及怎么提升“大学能力”等内容,并对中国发挥新兴市场优势、中国企业成长和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提出建议。
在Teaching case模块中,刘毅鹏教授讲授了如何写作和讲解教学案例,指出写案例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要有选择地提供已知信息,必要时提供相关支持性数据,并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安排,最好以问题为结尾,引导学生做更深的思考;讲案例要做好课前准备,在尊重多样化思考的情况下,有方向地引导学生综合已有信息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在SSCI publication模块中,刘毅鹏教授讲述了国际商务领域SSCI期刊发表中如何投稿、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做出理论贡献等相关问题,建议老师们保持良好心态,在过程中去思考,构建自己的理论,突出文章的贡献点。
刘毅鹏教授讲课
提问环节,刘毅鹏教授和大家就国际商务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培训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
张晓涛指出,此次工作坊是一场有广度和深度的师资素质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营。要通过学习实践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先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毅鹏教授的案例教学、案例研究立足中国、研究范式接轨国际范式,向国际学术界讲述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领域的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为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坚持“四个自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他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将更好地关注细节。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将继续组织“好课”,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共同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好国际商务相关学科,做好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本次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坊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给予了各位学员深刻的启迪,大家反响热烈。多位学员表示,本次培训干货满满,自己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上的很多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大家对于如何培养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