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副教授(终身教职)在我校学院南路校区主教702会议室为师生做题为“竞争中性、贸易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学术讲座。讲座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王立勇主持,40余名师生参加。
围绕“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是好的产业政策”,杨汝岱简单回顾了贸易网络的相关内容。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市场信息的传递有赖于网络(Chaney, 2016);企业自身构建的贸易网络体系对企业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贸易网络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出口。在网络指标的构建中,杨汝岱介绍了构建的企业自生贸易网络指标,提出传统的中心度指标和强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杨汝岱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目的地-产品-年份层面”和“企业-目的地-年份层面”的网络指标以及考虑时间效应的贸易网络指标。
结合竞争中性的主题,杨汝岱指出,非竞争中性政策将加剧国企和民企的竞争不平等,扩大国企的垄断地位。在竞争中性指标的设计中,杨汝岱提出构造0-1变量、构造连续变量和构造交互项3种测度方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税收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并应用类似DID的政策评估方法,检验了竞争中性、贸易网络对我国国企和民企进出口的不同影响。
在实证检验中,杨汝岱根据所设计的3个竞争中性指标,先后对比了2008年后企业出口所有制差异表现和出口网络差异表现,并利用国企补贴相对强度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网络作用估计模型进行估计。三组回归中关于2008年后民企相对于国企网络变化的交乘项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实证结果是可靠稳健的。该结果意味着,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在2008年以后在出口领域有更差的表现。值得关注的是,在涉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产业中(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业),民企和国企在出口上的差距更大。
杨汝岱对控制外资企业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企业贸易网络显著促进出口、帮助开拓新市场、提高新市场出口存活率;产业政策竞争中性会影响企业网络构建,且贸易网络的构建与维持需要长期投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使资源流向国有企业,导致民营企业贸易网络相对弱化,竞争能力下降,引致企业出口分化。
杨汝岱指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指标的内生性,对政策进行更为具体的梳理,对非竞争中性产业政策进行识别,对典型事实进行量化分析,对政策影响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对作用机制进一步检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