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教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张严胜采访,就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讨论的文化产业问题,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此次采访的内容在10月28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
对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情况,莫林虎教授指出,近期国家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在此利好情况下,已形成了融资方式创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格局。主要体现在:1.在中央力推中小企业贷款优惠的政策作用下,多家银行创新性的开展影视剧贷款融资,如北京银行的‘剧本授信’、中国银行版权质押信贷工厂。2. 新型融资机构如PE、信托开始进入艺术品、动漫等行业。3. 文化产业相关的民间借贷较为活跃。4.国内各类文化企业掀起并购重组浪潮。5.2008年文化企业境内上市热潮以来尤为明显。6. 2010年,在全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速整体回落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的增长点。
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体制改革经验,莫林虎教授指出,确立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一开始是允许经营性资产从媒体中剥离出来,赋予市场地位,进行商业运营。继而在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经验后,开始在图书出版业中推行出版企业的整体上市,使文化单位能够比较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能够在近十几年里迅速发展,并在近几年里成为投融资热点,根本原因即此。
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莫林虎教授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6个问题:1.国家层面上政策限制过多。2.宏观管理上条块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扩张。3.产业自身发展链条的不完善加剧了融资困难。4.现有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中公有资本比例过高,没能够很好的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政府导向的示范作用不明显。5.直接融资不够发达,对与传统融资渠道尤其是银行贷款等依赖过重。6.从企业经营的微观角度看,优秀的文化企业、企业家太少。
莫林虎教授指出,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投融资发达国家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中做得最好的是美国,它的经验就是制作工业化、销售全球化、资金金融化。由于他们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也就意味着在投融资上能够更好的进行财务预测;销售全球化意味着它的市场容量足够大;资金金融化就是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资金的支持,比如公益性文化得到财团的资助,政府也鼓励企业拿到资金支持文化团体,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工业化生产也好、销售全球化也好,都是无法实现的。对我们国家的启示就是,我们一定要生产、要有一定规模、视野要开阔、逐步消除体制障碍,让资本能够自由进入,增强文化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韩国通过国家战略的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给予切实可行的支持,这一经验也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