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校党委书记胡树祥在党委副书记袁东、校办副主任杨禹强陪同下到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调研。
胡树祥书记一行首先来到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实地查看了办公条件,翻阅并了解单位近年来取得的工作和研究成果。
随后,在办公楼605会议室举行了调研座谈会,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全体人员参加了座谈。
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吕世彦从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和成绩、目前的工作和今后的工作设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了汇报。副处长、副所长朱昌海作了补充发言,其他同志从不同角度谈了个人的想法。
之后,袁东副书记讲话。他指出,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确立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基本指标、实施策略等方面,正是由于学校“三大规划”的制定,才使得学校“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深入人心。以前的规划主要是明确办学方向,“十二五”期间学校的核心是提高质量,发展规划要在“质”上做文章,规划编制上要穿天、下要立地,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有高度洞察力;统计工作由校办转入发展规划处,统计量越来越大,经过一年半的资产清理,规范了数据,日益细化、制度化、科学化;大学一定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这是大学文化的积淀,高水平大学不能缺少高等教育研究文化,有眼光的大学领导都非常重视这种高等教育研究文化的存在。下一步,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发展要迈向新时期,立足点是组织全校力量开展研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汇总、编印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可以考虑建立学校教育研究会。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可以考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可以与政府管理学院联合成立一个跨单位的研究中心,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国家教改试点项目申报发展规划处作了大量工作,但是方案落实和具体操作要靠有关处室。今后,发展规划处主要是对上级,写简报,参与研究,提建议,把握大方向,起沟通、协调作用。发展规划处和高等教育研究所是介于行政和研究之间的部门,行政工作要讲效率,研究则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充分的时间。要注意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校领导提供发展动态和信息。
在听取工作汇报和大家的发言后,胡树祥书记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以来做了很多工作,在学校重大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材料撰写、党代会报告起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有一支整齐的队伍。处、所合一的组织架构在全国高校中是位于前列的,学校把行政和研究资源结合起来设立这一机构,体现了学校对这个部门的重视。
学校的发展规划非常重要,是必要的、有作用的,对未来影响大。规划要凝练出学校未来愿景、发展目标,五年做什么,上下一致变成工作目标。对目标不要苛求,不要期望100%实现,因为还有许多不可知因素,要看主要目标是否实现。具体措施不要太细,要适度,重点突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要清晰,举措要可行。学校凝炼好发展的愿景用生动的话表达出来,规划的作用就达到了。下一步就是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变成他们的行动。规划的制订需要全校大多数人参与来做,实施过程也应该是全校上下行动,要靠全体教职工。
发展规划处是学校的一个综合性部门,是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的,是研究、咨询部门,类似于军队里的参谋部。应该想大事、想超前的事,要从学校全局的角度思考,与校领导想的问题一样,决策和执行是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发展规划处还根据学校的授权承担一些重要工作、相关工作,比如统计工作、综合性改革等。发展规划处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其基本工作方式应该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些问题要长期关注;抓住学校办学的中心工作、长期工作,根据中财的特点和实际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对学校的下情,现状、主要工作进展情况等要了解得非常透彻。应该参与干部培训工作,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定期提出一些课题指南,发动、引导大家研究,营造全校研究氛围。高等教育研究所与发展规划处在一起,与纯科学研究机构不同,应该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处长、副处长应列席学校有关会议,了解学校工作重点,参会后要及时传达给本部门人员。学校的每年务虚会要安排一些同志做工作人员;大家对自己要求要高,既要了解宏观、也要了解微观,要有自己几项长期坚持的工作;要主动与其它部门、学院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凝练几个平台,在网上、学校论坛、学校务虚会、重大活动、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等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于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下一步的工作,胡书记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全局性的学校规划、重要文件的制订。学校“十二五”规划要达到目标适度、数据指标明确,按程序搞好;大学章程是学校的基本大法,意义更长远,明确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学发展观学习整改方案42条、党代会报告、“十二五”规划和大学章程集中体现了学校发展路线图,非常重要;二是统计工作不要当成事务性工作,要对学校长期了解,每年分析。要对中财的发展历史有专门研究,总结学校的光荣传统和经验教训。要发挥高等教育统计和研究优势,发挥引导作用,指导相关部门的工作;三是高等教育研究所应该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吸引和聚集一批对高等教育研究有兴趣的教职员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大事情,为学校服务发挥作用。要避免研究方向分散,要结合中财的实际重点研究财经院校如何办,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人才,要把财经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长期研究课题。过去,中财在计划经济时期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企业家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