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袁正校教授、史璟博士参加逻辑学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2009-11-04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四川省逻辑学会、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共同承办的“纪念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涌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吴家国教授,四川逻辑学会前会长、西南大学苏天辅教授等老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200位逻辑学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作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我校文化与传媒学院现代逻辑研究所所长袁正校教授、青年教师史璟参加了大会。

袁正校教授和史璟博士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对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的坚守”和 “集合论语义下的van Benthem刻画定理”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袁正校教授首先回顾了逻辑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在1978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逻辑学讨论会上,逻辑学界提出“形式逻辑要现代化”的口号,翌年王宪钧先生在第二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上作“逻辑与现代化”的书面报告,自此逻辑教学走上了现代化之路;1990年,吴家国教授指明逻辑教学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1999年,苏天辅教授又提出了“普通逻辑数理逻辑化”和“数理逻辑普通逻辑化”这两条指导性意见,继承和发展了金岳霖先生开创的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随后,袁正校教授重点介绍了我校的逻辑学教学情况。我校在逻辑学教学中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以逻辑应用为主”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特别是我校的教学实践证明,逻辑教学现代化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最后,袁正校教授强调应坚定不移地坚持走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以纪念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口号提出30周年,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逻辑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的优良传统。

史璟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史璟博士的研究领域为模态逻辑与集合论,她在集合论语义下研究模态逻辑,通过定义集合、加标图和集合传递闭包之间的互模拟关系,借助翻译在集合论语言中刻画模态语言,证明van Benthem类型的刻画定理,该研究属于前沿问题研究,受到来自大陆、港台逻辑研究者的好评。

在这次全国逻辑大会中,部分逻辑学的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在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的改选中,袁正校教授当选为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

此前,史璟博士还于10月7日至11日在西南大学参加了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研究所(ILLC),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会议(LORI-II)。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荷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该会议的主旨是从逻辑的角度探讨人类理性和互动,所探讨的主题来自逻辑、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经济学、数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具体包括知识、信念、博弈论、信息等等。这些问题属于跨学科研究,其中博弈问题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推理密切相关。

在会上,史璟博士提交了论文 “Modal Expressivity and Definability over Sets”。该文已收录于会议文集中,由世界著名出版机构Springer出版。在论文中,史璟博士讨论了模态逻辑的集合论语义,以及在这种新的语义下研究模态公式在集合构造下的保持结果,并且还研究了如何使用模态公式定义集合类。该研究属于逻辑前沿问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史璟博士的研究成果表明,我校逻辑学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不但继承了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的成果,还开创了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