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莫林虎教授应邀参加“2011北京文艺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
发布时间:2011-07-14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日前,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教授应邀参加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11•北京文艺座谈会”,并作了题为《文艺创作应当对时代作出审美的判断》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 本次会议议程为两天,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索谦,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大学著名诗论专家谢冕,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北京评协副主席、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等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

莫林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文艺创作本应以其敏锐、感性的特点对时代做出审美的判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由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在纷繁复杂、众声喧哗的剧烈变革的时代,我国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严肃文艺创作是失语的。在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变革的力量中,政治、经济的力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经济的角度看,国有资本、外来资本、民营资本形成着既博弈又合作的关系,由此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推手。可是近年来我国却没有叙事性文艺创作如小说、电影、电视剧能够对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经济领域做出与其地位相当的反映。对照我国的新闻报道、历史写作,以《财经》杂志为代表的财经媒体,通过《基金黑幕》(2000年)、《庄家吕梁》(2000)、《银广夏陷阱》(2001)等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而财经记者出身的吴晓波以《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分别从财经的角度为我们勾画了改革开放30年和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赢得了读书界、学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中国文艺的这种失语,莫林虎教授从外部环境和作家自身因素两方面作了分析,他认为我国当代作家自身在精神高度、知识储备、理解分析社会能力上的低下是重要原因。

著名作家李洱在第二天的主题发言中对莫林虎教授的发言作了回应,引起了与会代表更热烈的关注。《光明日报》文艺评论部主编李春利为此专门向莫教授约稿组织讨论,将在该报的文艺评论版面辟出专版,制作一期题为《文艺创作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专题讨论,约请莫林虎教授与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资深学者展开对话。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