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公益诉讼的困境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会议由法学院司法高等研究所(IAJS)、公益法研究中心(PILC)主办。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提起或代理过公益诉讼的知名律师、检察官、基金会官员以及媒体记者四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我校法学院李轩副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了题为“公益诉讼困境的根本破解”的评论发言。
研讨会分为公益诉讼的理论、公益诉讼的多维视角及公益诉讼的实践三个主题,分别由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徐昕、《中国法律》总编辑董彦斌和《民主与法制》副总编刘桂明主持,法学院党委书记徐强致欢迎辞,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项目官员柏恩敬及中国公益诉讼网站长李刚致闭幕辞。
在发言中,我校法学院李轩副教授指出,民事公益诉讼不同于可以由检察机关参与的专门的民事公诉,它更多地应该寄希望于社会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而不是官方机构的参与和推动,当然来自官方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公益诉讼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中国的公益诉讼缺乏持续有效的推力甚至频频遭遇阻力,最近几年明显陷入低潮。公益诉讼难,表面看难在法院,实质上难在司法体制。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李轩副教授呼吁有关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和接纳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建立社会压力疏导机制;要有更加现代的执政理念,淡化全能政府的意识,善于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此次研讨会深入分析了公益诉讼的困境与突围。与会代表也从比较法角度对比了国外的相关情况。一些律师还描述了亲历公益诉讼的酸甜苦辣。与会者大力呼吁加强公益诉讼的立法完善及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