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举办庆祝学院成立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0-09-26 来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黄建忠:发展中大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再平衡

9月17日晚,庆祝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成立系列学术讲座在我校学术会堂202报告厅拉开帷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建忠教授做了题为“发展中大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再平衡”的学术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副院长张晓涛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贺培主持。学院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讲座。

在报告中,黄建忠教授首先回顾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发生过的经济失衡现象及相关理论。黄教授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但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示形式不同。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失衡的原因主要与管理浮动汇率制、资本流动和监管失控、经济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失衡、金融过度创新等密切相关。同时,对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世界经济失衡的理论如“再平衡论”、“外资过多论”、“人民币币值低估论”、“无就业复苏论”、“再工业化论”等理论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黄建忠教授特别针对在G20峰会上一些国家认为失衡主要由中国出口太多储蓄太少导致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用数据证明中国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报告中,黄建忠教授大胆预测,实体经济将被迫吸收泡沫破灭和冲击的能量,因此下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很可能发生在实体经济,而且很可能就发生在中国。

黄建忠教授做讲座

关于国际收支理论问题,黄建忠教授提出,传统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之间存在矛盾,中国不能盲目套用“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实现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出口贸易、汇率与进口贸易的动态平衡,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升级平衡,自主平衡与一体化协调平衡等。黄建忠教授指出,反危机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有的中美经济平衡状态。购买外国债权、债券会加大自身风险。中国应加强双边及区域合作,应加快经济与外贸转型,争取后危机时代的主动权,要有符合实际国情的国际收支平衡观。黄建忠教授认为,在通往内外均衡的发展道路上,倘若适度的外部失衡有益于内部均衡的实现,则这种外部失衡是可以容忍甚至接受的。

隆国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对外开放战略

9月17日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研究员从战略的高度,做了题为“‘十二五’对外开放新战略”的专题讲座。报告从“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谈起。隆国强研究员认为,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重拾增长势头,世界经济重新升温,由危机酝酿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是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力将日益突显,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

隆国强研究员做专题讲座

隆国强研究员指出,当前全球产能过剩导致跨境投资增加,同时各国仍保有吸引外资的迫切愿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的进展。他强调,“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作为经贸大国的地位基本确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使得中国已具有承接高端产业活动的优势,中国应抓住后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并购的机遇,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变。

隆国强研究员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与矛盾的凸显期。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应增强大国责任感,正确应对气候、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着进一步扩大开放,要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中国制定“十二五”对外开放战略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提高开放经济的管理水平,有效防止各种风险。

最后,隆国强研究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对外经贸、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其次,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完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公司;最后,要力争掌控国际资源产业链的制高点,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盛斌: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

9月19日下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盛斌教授在学术会堂206报告厅发表了主题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中国增长模式转型”的精彩讲座。

在讲座中,盛斌教授首先系统性地总结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并从美元汇率的走势、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盛斌教授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危机解决中国际协调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G20会议。盛斌教授提出了国际合作的三种主要路径和方式:一是经济刺激,金融援助;二是修复金融秩序和制度;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但对于采取何种方式和路径,盛斌教授认为各国分歧较大,美国、欧洲和中国由于各自目标不同,在合作的路径和方式上也会有所侧重。第一个路径是扩张信贷,结果是欧洲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宣告欧洲开始了退出计划,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开始退出了刺激计划。第二个路径是金融体制和体系监管改革。现在,国际合作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即全球经济再平衡,美国认为危机爆发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美国的发展方式存在矛盾,进而要求中国进行人民币升值,扩大净需求,提高储蓄率。

盛斌教授做讲座

论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盛斌教授认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日益成为稳定世界的中流砥柱,但中国存在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需求结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变;三是要素贡献结构转变;四是收入分配方式转变。最后,盛斌教授分析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再平衡、再平衡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他认为,世界经济存在两种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并有一个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二)将其联系起来。美国的模式是过度消费、高度负债,中国的模式是经济发展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不稳定、不均衡、不平衡、不可持续),这两种模式都需要改变,需要切断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何再平衡,对于美国主要是改变消费模式,消减财政赤字,同时美元要进行战略性贬值,中国主要是要改变过度储蓄模式。同时,需要进行国际协调,中美两国应该寻找成本分担的均衡点。

赵忠秀: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和国际贸易

9月19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做了题为“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专题讲座。该问题是现代经济研究的前沿,具有巨大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空间。气候变化异常会对人类经济生活等产生严重的影响。

赵忠秀教授做讲座

赵忠秀教授介绍了中国的能源结构特点,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占比大于70%,但是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单位GDP能耗高。赵忠秀教授认为,应该依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解决能源浪费问题,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战略,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排放总量;二是化石能源洁净化;三是发展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同时,赵忠秀教授提出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关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问题,赵忠秀教授指出,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现存中国国际贸易结构中隐含碳排放的问题。中国出口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达到总排放的1/4-1/3,这是由中国的生产结构决定的;第二,碳排放权贸易,即交易未来的碳排放量;第三,征收碳税和碳关税;第四,进行国际低碳技术转让。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