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5月21日下午,我校召开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论证座谈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侯慧君主持。商学院院长孙国辉、党总支书记李飞霞,科研处副处长李桂君,财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姜爱华,会计学院副院长袁淳,以及财政学院王俊副教授、马金华副教授,会计学院宗文龙副教授,商学院于广涛副教授,社会发展学院赵然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春玺副教授、涂文娟博士,校团委书记高杰、副书记雷洪峰,北京市学联驻会主席、政府管理学院学生潘雪静,金融学院学生杜竞强等21人参加了本次座谈。

会上,侯慧君副书记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落实我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学识广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深入推进“青马工程”,要紧密结合我校学科背景、立足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构建立体化、科学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
随后,于广涛副教授结合他在《巅峰领导计划——大学生领导力开发》项目中的实践,介绍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领导力所必需的使命驱动、积极情绪、胜任力等要素。王俊副教授和马金华副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教改课题研究情况。该项目团队自2009年以来遴选了10名学生进行研究型课题的讲授,借助参加学术论坛、撰写学术论文等形式,开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的探索。
结合以上两个主题,与会者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其中,李桂君副处长和袁淳副院长表示赞同“有教无类”理念,并提出了“学生在自我选择中成长”的观点;宗文龙副教授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中培养者的重要性和延续性;赵然副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了“青年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飞霞、财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姜爱华则结合学生工作的经历阐述了“德育是大学精英教育的核心内容”。
孙国辉院长在发言中提出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力。结合商学院组建“创业先锋班”六年实践、“创业咖啡屋”的运营情况,孙院长指出专业知识很重要,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培养,而领导者依靠人格魅力来影响人、赢得人,其需要的组织、分工、沟通、协调能力,需要依托“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平台培养。
王春玺副教授和涂文娟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精英教育的方向进行探讨,并就“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遴选、培养内容选择、培养形式创新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会的两名学生代表分别对学校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团市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经验做法进行了论述。
校团委书记高杰在发言中指出“青马工程”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是注重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过程。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要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注重合作,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团学工作的质量。
最后,侯慧君副书记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与会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依托不同学科背景,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精英人才的培养均有不同的思考,通过会议讨论展开思想交锋、碰撞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大有裨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课程开发、师资配备、学员遴选、保障激励等方面,学校将继续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积极探索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断搭建、完善更多的平台,推进“青马工程”的科学化、立体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