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已经热气逼人,而同样“热”得“逼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目前隐藏于经济体系内部的大量热钱。热钱规模如何?由何种途径进来?有何潜在影响?这些都是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CAFD)邀请了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主任、新任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局长唐旭博士做客CAFD 名人名家讲座,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贸易顺差与热钱流入”的学术报告。
唐旭局长指出,贸易是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中国早期的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短期迅速贬值到1:8,大大提高了国内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引起出口贸易顺差累积、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大量热钱也开始流入国内。唐局长列举了经常性项目的主要流入途径,具体包括出口价格虚报、预售货款、延迟付款及资本金快速到位等。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扮演了主要角色,地下钱庄等隐形途径也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唐局长列举了三种计算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方法、国家统计局计算方法及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计算方法。有人认为中国热钱规模占贸易顺差的比重达到60%左右。有些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后,在中国的资本管制下无法流出,这些热钱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热钱,而应该称为长期投机资本。唐局长在考虑到热钱流入中国主要途径的前提下,对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进行了重新估计。他认为不考虑外债的话,流入中国的热钱占我国贸易顺差的比重在2005年为32%,2004年为87%,2003年为82%。
最后唐局长就一些热点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解答了一些诸如长线投机资本潜在危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