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最近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顺口溜。现在在大学校园中,大家奉行的是“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几年前的大学生拥有一部手机却还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对于学生高消费现象,许多人认为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其中有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好多事情看起来就不尽情理了。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是当代有职业,有固定收入人群的流行说法。然而,对于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也潮流般的涌入“负翁”一族,实在让人瞠目结舌。据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我校30%以上的学生每月日常消费在1000元以上,甚至部分已爬上了2000元,超过普通白领的消费水平。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并没有切实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来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对于一般同学来说,平均每日伙食费应在10多元,这样算下来,每月基本伙食费也就是400元左右,再加上一两百元的日常用品和其他零用,每月花费五六百元左右便足矣。那么这些高消费者的钱是如何支配的呢?
好多人的消费清单中有这样的几例:购置及升级电脑,添置名牌衣物,更换手机,假日旅游,请客喝酒(即所谓的应酬)。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好多人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在购物时将其作为第一考虑因素。此外,爱情消费在大学里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特别是一些男生为了爱情一掷千金,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逛街、吃饭、看电影等,各种名目繁多的理由让人应接不暇,每个月没有几百块根本应付不了,多数拍拖的男同学频频“告急”向家里索款。
这些人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于是就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当代大学生理应有的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却在他们身上无法找到。
相比而言,我们再来看一下网上统计的贫困生的月消费水平:小于150元的占5.65%;150-200元占23.48%;200-250元占45.65%;250-300元占18.70%;300以上占4.35%。而这些不超过300元的同学每月生活费也是都用在吃饭和学习上。很多家境较差的同学心里更有一份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他们会尽力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比如自己努力学习,以获取奖学金;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兼职,以此自给生活费用。我想,这样的例子,在你我周围并不算是少数。
相比之下那些追求生活“高品质”的同学,在依赖父母维持高消费;有钱就花,花完就要,全不顾父母的窘迫时,能否能想一下脱离寄生生活后只能靠自己的日子该怎么过?如果每个大学生每月各种花费以1000元算,加上时不时出外旅游的费用,大学四年下来约需要六万多元,再加上每年近万元的学费,总共需要花费近10万元。如果就业后工资为3000元/月,除去自己的日常消费后,即使节衣缩食,每月也只能存上几百元,假如要还清父母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支出费用,相信大多数学生得花上近10年。
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挥霍呢。中国的家长奉行“穷不能穷孩子”,先暂不评父母这种观念的对错,是否助长了下一代大手大脚的作风,但凭这份拳拳的爱子之心,做儿女的又怎么能忍心任意挥霍父母的血汗呢,即便是家境富裕,也应有所节制,毕竟那不是自己所挣。
制止过度消费,也许不但需要更正相应的消费观念,追加大学生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许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