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巨大反响,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
博士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一般党员的共性,同时还有不同于一般党员的特殊性。博士生是新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承担着重大的科研任务,是创造知识、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力量。因此,博士生党员不应以“小我”的标准去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仅仅做到了解和记忆;而应以“大我”的标准,更加深刻、全面地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深刻了解学习的内容。“八荣八耻”一共112个字,语言质朴,道理明晰,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在这概括精辟,寓意深刻的文字背后却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价值标杆、道德界限的模糊和缺失。虽然博士生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并且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遵纪守法,但是凭心而论,我们的正直心,责任感却在逐渐地消失,面对学术造假已经习以为常,面对有毒食品的危害也只是觉得是现实的无奈,甚至在一些是非曲直面前也开始变得冷漠、麻木,更有甚者只会激进的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信赖、值得敬仰、值得感动的。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标签下,道德底线不断后退,无原则的空间逐步扩大,很多需要我们去唤醒的却不知不觉地把我们同化了,虽然这种同化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是作为一名博士生党员所应该要的。我们也在抵制,但收效甚微。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的如此软弱?是精神的缺失,是信仰的衰落,是关于荣辱界限概念本身的模糊让我们变得畏首畏脚。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给予我们的恰好就是精神空白的填补,赋予了我们与耻辱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学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学习是非荣辱之理,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一种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作斗争的精神理念。
其次要坚持踏实学习的态度。踏实学习的态度对于博士生这个层面而言就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背诵。就像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通过刻苦学习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与学术同仁进行探讨与激辩,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迪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把握该专业的前沿理论、学术动态。学术研究以创新为目标,而沟通、交流乃至争论是激发创新产生、引导创新深入的重要手段。这同样也适合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除了自身的学习,还要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探讨,比如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座谈会,亲自感受各种观点的交锋,亲自参与各种论点的交战,这些活动都会使学习者受益匪浅。理越辩越明,当年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石;今天关于“八荣八耻”的大家谈也在打造着我们国家的精神基石。
最后要达到学习的目的。“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既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是我们精神层面的统领和概括。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后,我们更要坚持在生活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大是大非面前则要站得稳,立得正,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扎根于内心,融入于血液,让不道德的行为在我们面前丢盔弃甲,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