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16 号文件提出“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以人为本”、“三贴近”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为当代德育工作提供了务实的实践途径。
“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体现的不仅是“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且突出了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观。道德教育,着眼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认知、判断、选择和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简称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成分。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增进道德意志,使学生能抵御不良刺激的诱惑,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力,并稳定在学生的个性之中。“先成人再成才”注重的是养成教育,这也是德育事业永恒的主题。而在新形势下突出养成教育,就应该结合品德心理结构实施“三贴近”的教育要求,以深化德育的实践性。所谓“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当前国内外社会的发展情况与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道德教育规程;“贴近生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生活实际,德育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要融入到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德育的存在与作用;“贴近学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考虑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各成分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服务,提高德育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
如何贯彻“三贴近”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呢?我认为要注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深入研究,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文化元素。
从品德的心理结构看,道德认识是基础。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道德思想形成的客观规律,认真分析在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研究教育环境中有效信息对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所产生的作用,根据时代特点,选择道德教育的进步元素,特别是那些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思想文化,如:由礼到理、由爱国主义到三观的教育,分层次灌输给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提高认识实施德育,使学生能明辨是非,辨别善恶,识别美丑。
2. 重视道德情感教育,从心理疏导入手内化学生的道德需求。
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动力成分,该问题的解决关乎着品德培养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来自道德情感中的移情作用,使得个体更易于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通过真善美的道德情感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生命的价值,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长期的、稳定的、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3. 提供锻炼机会,增进学生抵御诱惑的能力。
品德的培养要注重道德意志能力的提高,这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从点点滴滴入手培养学生自觉、坚强、自制、持之以恒等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言行脱节、知行分离的现象,其根本点就在于道德意志问题的解决。要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经受各种情形的考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
4. 有效进行指导,在活动中体现学生的道德行为。
活动是学生行为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稳定的重要环节,教育者不可忽视,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动机,目标确立,过程中的表现,把每一次学生的活动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借以融入学生之中,并适时适地适情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进而完成道德信念的升华,最终表现出合乎道德的行为。特别是学生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教育者的渗透,耐心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可以变消极为积极,当学生战胜自我以后,也就是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
5. 开展成长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们一致指出,在决定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智商大约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其他因素。学生道德品质最终是要融入学生的人格之中的,让道德品质成为学生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和谐发展。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分不开的。人本主义教育家马斯洛在提出人的需要发展的理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对策,指出: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诚、忠实的好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一种内在教育、内在学习。这种内在教育使人学习成长,学习向哪儿成长,学习分辨好坏,学习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使人发现自己的使命。因此在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畅通的沟通渠道,并且动态地把握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与需要,在平等的富有教育内容的对话过程中,提供和满足学生一个阶段的成长需要,促进进入下一个高级阶段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