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斯文卓越大讲堂开讲 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华教授漫谈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7-03-15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华教授在沙河校区4号楼107教室作了题为“漫谈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转型”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王长华教授从中国社会历史上充斥的政治等方面显性层面的变化和与之带来的隐性层面的变化引出了“随着政治政权变化,文化发生着怎样的转型?”的话题。他紧扣热点,以前段时间引起网络热议的“1898年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话题事件为例,指出小说不是历史,更不是社论。但在某些特定情形内,小说表达的历史深度,历史见识以及准确性往往可能超过历史现实和哲学的判断。他由此引出“新学”的概念,用与之相对的概念“旧学”来解释“新学”。谈及旧学是否对时政有用呢,他列举了数次为中国带来耻辱的战争和很多能够反应中国革命侧面的重要历史节点。

王长华教授还指出,孔子与经学密不可分,它们是封建王朝的符号。历史文化有其承载的价值观,我们把经法传承的历史建构提升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信仰。他通过援引经典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否定传统文化虚假说,他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我们不能在倒洗澡水的同时把洗澡水里面的孩子倒掉”告诉大家不能在批判“洗澡水”的同时倒掉其中的精髓。

围绕20世纪的学术改革,王长华教授提出 “夷经学为史学”,并以章太炎先生《经的大意》中“经外并没有史,经就是古人的史。”为例证。他提出“经学即史学”的观点,认为章太炎先生把经学降格为史学,并非提升了史学地位,而是降低了经学的地位。他认为20世纪学术改革第二点是“变史学为史料”。他认为,由胡适发其端提出把 “史学”进一步变为“史料”后,国学之学消失大局已定,中国传统学术被西化的命运已是大势所趋。学术改革的第三步便是“由史学进入文学”。他形象地运用“漂移”一词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到“文学”,他再次以《诗经》为例,结合现代歌曲加深了同学们对文学的理解。

对于消解和解构能否成为一种价值?中华文化经历了解构、批判、亵渎、无知、全民的狂欢,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价值期待渐行渐远。充实旧学能否成为精神救赎这些问题,王长华教授认为,没有建构的任何历史穿越,只有走出困惑,以建构代替解构,用建设心态面对未来,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讲座最后,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教授对王长华教授的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和延伸思考。他赞扬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厚度,并结合文化产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文化自觉、关怀与责任的关注。他还从宏观层面与王长华教授探讨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如何价值建构的问题。王长华引用冯友兰先生 “抽象继承法”提出方向,魏鹏举院长将之延伸为“有机的传承”概念,提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省”的观点,作为本次学术演讲的总结与升华。

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