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张琼副教授为财政学院师生做“瞒报动机与中国隐性经济规模估计”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5-04-24 来源:财政学院

4月22日中午,应财政学院的邀请,我校经济学院张琼副教授在学院南路校区主教楼808会议室做题为“瞒报动机与中国隐性经济规模估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财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白彦锋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听取了此次讲座。

张琼副教授主要研究集中在应用数理人口学、公共政策评估与宏观经济增长,曾在Population Studies、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目前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项及斯坦福大学研究基金项目一项。

张琼副教授以其一篇实证性论文为依托,对“瞒报动机与中国隐性经济规模估计”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剖析。在我国,隐性经济的总体规模对正常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复杂,研究其结构效应与总量效应是本文的初衷。张琼副教授从研究动机、研究问题、意义、理论框架、参考文献、数据、函数模型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大家细致讲解了学术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张琼副教授提到,避税动机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这种瞒报动机促使形成了规模不小的隐性收入,但是由于隐性收入是一个敏感性很强的问题,直接调查的结果也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张琼老师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在测量隐性经济规模时采用间接推算法,研究前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隐性收入、隐性经济间具有稳健统计规律关系。

首先,张琼老师对经典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回顾。通过理性的对比分析,在基于恩格尔定律的微观方法以及半对数二次型更优的基本原理上达成共识,并对仍存在的分歧进行了描述,突出表现为常数线性瞒报假设与实际数据不符、居民家庭瞒报行为的理论逻辑机理不清晰、简单将人群按照职业类型或收入来源分成若干组不可避免地存在选择偏误问题。

此后,张琼老师认为瞒报现象普遍存在,多瞒报收入会导致高收益、高风险;多瞒报,收益高,但被抓到的概率也会提高。因此,通过对收入的瞒报动机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城镇住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考虑城镇居民,瞒报比例就达GDP的五分之一之上;在对不同收入人群的瞒报比例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其中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者的瞒报比例会更高。同时,张琼老师对于不同行业的收入瞒报比例也进行了研究。

交流环节,张琼老师同在场师生深入交流了意见和看法,并对“各国瞒报的比例”、“偷税漏税程度与惩罚力度的关系”以及“数据统计与分类依据”进行了探讨与解答。

张琼副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对“瞒报动机与中国隐性经济规模估计”专题细致的讲解让财政学院的师生受益颇丰。白彦锋教授最后点评中提到互联网企业征税问题,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要给政策“留白”,同时指出隐性收入对税收部门的税收征管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此次讲座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不仅使在场师生了解对隐性经济收入加以控制的必要性,也使大家对文献综述研究的论文写作流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