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突发事故进行科学判断和规范救护的能力,我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在学院南路校区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急救知识培训。此次培训由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急救培训讲师主讲,以理论讲解结合校园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内容分为外科急救技术理论教学和心肺复苏术两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两位急救培训讲师赵雪琪和桑华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授了四大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理论知识。上午在观看外科急救技术的教学视频之后,培训讲师分条对其进行要点讲解,并在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志愿者的配合下演示急救搬运技术和包扎方法的实际操作流程。螺旋反折包扎法、人字形包扎法、8字包扎法、三角巾包扎头部、眼睛、胸部等包扎方法的学习让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积极动手操作。其间,主讲人对每个同学进行了悉心指导修正,确保每个同学都准确掌握技能。经过一上午的理论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在创伤现场如何判断人员伤情、如何正确实施急救等理论知识。

创伤包扎
在下午第二部分的实操练习中,以心肺复苏术为重点,培训教师从病状判别讲起,讲授了如何面对这一常见的高致死率的突发病症。就如何判断环境安全、循环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以及何时可以停止急救进行细致讲解。每位同学利用假人练习胸外按压,培训教师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对按压位置、力度和频率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此外,在培训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同学们还利用三角巾进行头、眼等部位的包扎练习。
在经过逐一考核后,参与培训的58名会员全部通过考核,获得由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初级急救师证书,有效提高了同学们在校园、家庭、社会中面对突发疾病的急救能力。
学生是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的最好人选,学生群体基数大,接受新知识快,培训相对容易,日后在社会各个领域能够迅速提高社会的急救水平。我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坚持每学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累计帮助近千名同学获得初级急救师证书,在学生中发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救互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