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人物

您现在位于:
新中国经济学界宗师——陈岱孙
发布时间:2020-04-22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陈岱孙(1900~1997),原名陈总,男,福建闽侯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任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等职。他还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1920年,陈岱孙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班,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并获学士学位,同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于1924年获硕士学位,1926年获博士学位,然后赴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做考察研究。于1927年2月回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并同时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及经济系主任职务。解放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任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1953年10月回北京大学任教授,1956年任一级教授,是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经济组副组长,中华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各项学术兼职,1984年起兼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陈岱孙教授在自己漫长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理论有很重要的贡献,他一贯倡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应将专才和通才的教育结合起来,要有金字塔式而不是独秀峰式的知识结构。他强调经济学的硏究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恰当结合,还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和对新问题的探讨等。1934年至1947年,陈岱孙教授发表了40余篇文章,其中关于经济建设和抗战时期经济问题的论点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命运》《谈经济建设》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这一阶段带有纲领性的文章。在这些论文之中,他不但严厉批评了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解放后,他在学术研究领域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撰写了近40万字的《经济学说史讲义》,是我国学者在解放初期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西方经济学以及研究马列主义经济思想发展本身的最初成果之一,为今后我国经济学说史的教材勾勒了蓝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陈岱孙教授先后发表了专著《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编了两卷本《政治经济学史》,并撰写了各类文章50余篇,累计近百万字。他发表过的论文先后结集于《陈岱孙文集》(上、下卷),在这些论文中,他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强调指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切不可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他对把握微观,搞活与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对货币金融理论及工作等都有精辟的分析和建议。他的《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一书对所涉及的主要经济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明,是一部集科学性和革命性为一体的论著。

陈岱孙教授在自己平凡杰出的教育生涯中,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尊敬和爱戴,是我国教育界和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

人物评价

王曙光这样评价陈岱孙:“他一生淡泊,孤独,终身未娶,将全部的精力贯注到教书育人之中,对他而言,教书不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他全部生命的诠解方式,这种诠解几近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和投入。”

编辑:张萌 邹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