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开展“润泽工程”之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探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9-05-23 来源:经济学院

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从2017年开始把课程思政系统贯彻到《中外经济关系史》等课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兰日旭教授、伏霖副教授、路乾副教授、孙菁蔚副教授和金星晔讲师组成的《中外经济关系史》工作室教学团队。按照“润泽工程”实施安排,以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成员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动地浸润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为了上好课程思政,工作室教学团队定期举行内部研讨,从而更加有效地改进和提升《中外经济关系史》课程思政的效果。为了做好2019年秋季课程思政的教学,除了与经济学院党委密切互动,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展开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以改进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外,教学团队于4月8日在沙河校区1号楼201教室进行了课程结构、内容、授课形式等的讨论,形成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迁”为框架的《中外经济关系史》教学内容,夯实了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内涵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申报和承担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关系史》课程线上建设项目。

另一方面,教学团队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史学家来学校讲座和座谈,以拓展团队的教学视野,了解和掌握《中外经济关系史》领域的最新前沿。在国际合作办公室引智项目的支持下,4月23日,工作室邀请了著名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在沙河校区开展以“财政国家”为内核的大分流讲座。讲座结束后,工作室的教学团队还在沙河校区1号楼203教室进行了中美经济史教学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对《中外经济关系史》课程中中西分流的认识。

工作室围绕课程思政,在团队内部讨论与外部名家的智力支撑下,大大深化了《中外经济关系史》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滴灌到学生的“三观”之中,增强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梦的内涵,达到了“不忘初心”的教学效果。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