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邹东涛做客CCCTV谈我国当前民生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08-03-17 来源: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

3月6日,邹东涛应CCTV新闻部邀请接受了独家访谈,访谈由新闻联播著名播音员康辉主持。访谈以正在举行的“两会”热议话题“民生”为中心,广泛交谈了当前民众特别关心的问题。访谈与“两会”会场和国外对两会的热烈反应相互切换,并回答网友随机提出的有关问题,共持续3个多小时,环球直播。本文是按照访谈的主要内容写成的。

导 言 民生是个“纲”,纲举目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温家宝总理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非常明显的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都把民生问题提升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也是民生问题,因为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民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而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民生”。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如:饭有所吃、居有所住、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钱有所赚、事有所为、老有所养,等等。民生是一个社会安定团结和稳定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大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牢牢把民生抓好了,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大局。所以,笔者认为:“民生是个纲,纲举目张。”

第一,关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与民生关联最密切的问题,总是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当前最现实的问题,首推“物价”。因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CPI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2003-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不断增长,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创5年新高,强烈的需求必然促进CPI上升,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自然结果;其次,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如石油和粮食上涨,推动了我国社会消费品生产和运输成本的增加,这是国内无法控制的因素;其三,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如城镇居民提高工资和补贴陆续兑现,国家对农民政策倾斜和农副产品涨价的双重作用下收入增长;其四,居民对未来预期信心的提升,由于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覆盖面不断扩展,降低了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提升了未来生活信心的预期,相应增加了当前消费的增长

CPI上涨是否就是通货膨胀?CPI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前提和基础,但还不完全等于通货膨胀。当CPI上涨不是很严重时,还不能够说是通货膨胀。对于2007年以来的CPI上涨,有的人认为这只属于结构性物价上涨,不算是通货膨胀。这里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物价结构性上涨?什么是通货膨胀?物价结构性上涨是指物价有的涨有的不涨、有涨有降。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无论是生活数据还是生产数据;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非日常生活用品,价格都普遍在上涨,已经不是有的涨有的不涨、有涨有降。因此掩耳盗铃地说是“结构性上涨”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这种物价普遍上涨客观上就是通货膨胀。

这里的关键是怎样看待通货膨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宏观经济管理人员,大可不必忌谈通货膨胀,不必“谈胀色变”,如同不必讳疾忌医一样。通货膨胀也分有各种类型:有局部的通货膨胀或者全局的通货膨胀,也有温和或者奔腾的、剧烈的通货膨胀。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2007年CPI上涨了4.8%,2008年1月上升到7.1%,2月又上升到8.7%。这样水平的CPI上涨已经是通货膨胀,不过还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国家不必下猛药治理,而是要高度警惕和严加防范温和的通货膨胀演变为奔腾的、剧烈的通货膨胀。从数量上来说,一定坚决把通胀控制在10%以下。

治理通胀、平抑物价必须要有多种思路和多种手段。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自身,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通胀问题,多管齐下治理通胀和平抑物价,例如紧缩银根,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生产,关注低收入阶层,扩大社会保障阶层,等等。

同时,国民应该在思想上以平和、理智、科学的态度认识CPI上涨与通胀。应当看到,无论是理论上的分析,还是各国的经济实践,经济高速增长一般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通胀,既要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又要没有任何CPI上涨和通胀,是相当难以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以严厉的手段、特别是行政手段强制压价,势必严重打击生产者积极性,造成经济衰退。应该有这样的思想,难以避免的、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是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成果时应当支付的一定成本,这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

第二,关于住房价格

住房如其它所有商品一样,也有价格。但CPI的上涨,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服装等,不把住房统计在内。因为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着各种不同的特殊用途:消费品(居住)、投资品(买卖)、奢侈和炫耀品(精神需求)。我国自从告别住房福利化政策、推进住房商品化以来,住房作为商品,与其它商品一样,要受价值规律的调节,价涨价落都不足为怪。问题在于,作为不动产的房屋不是一次性居住或者买卖就消失了,而是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实物还存在,其价格变动就非常复杂。这首先是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旺盛,住房需求严重大于供给;其次是国家对土地的从严管制,使住宅开发商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其三,一部分人投资于住房,购买多套房待价而沽,推动住房价格上涨;其四,人们对未来住房价格预期看涨的心理也增加当期购房需求,这也推动房价上涨。房价情况的复杂性还在于,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土地供应及其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千差万别,住房价格也悬殊很大,而住房价格的暴涨和波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国家对住房的价格调控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理性的。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24号文件,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近几个月来,住房价格回落,表明国家对住房宏观调控和管理政策发挥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这种回落,并不能证明房地产巨头王石所预言房价“拐点”的到来。房地产价格在不同的时期还会有波动,在波动中逐渐走向理性。但住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如果太低了,一会打击开发商的积极性,从而会减少住房的供给,还是会拉动房价上涨;二是会影响银行的货币回笼,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我国目前的住房价格与国际上的情况相比还是很高的。世界上住房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房价的基本规律是:各个社会阶层可支配收入与住房价比,大约是5~6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可以购买一套相应层级的住房。如低收入家庭5~6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可以购买一套小户型住房,中等收入家庭5~6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可以购买中户型住房,高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总和可以购买一套大户型住房。但在我国,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5~6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远远买不起一套相应的小户型住房和中户型住房,而高收入家庭尤其是特高收入家庭5~6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不知能买多少套豪宅别墅。我国对住房开发用地在长时期内都必须从严从紧,住房的供给很难大幅度增加,住房价格不会长期走低。因此,国家对住房市场的调控是的关键,主要着眼于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重点开发70~90型住房;同时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对高收入者多购房、购大房进行调控和限制。

三、关于股市

1985年7月,当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全面启动之后不久,在长江三峡一艘豪华客轮上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国际研讨会–––“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即著名的“巴山轮会议”)。与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托宾先生在会议上的发言中,竭力建议中国至少在20年内不要开放股票市场。然而仅仅在5年之后,中国的证券市场居然开放和发展起来了,真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8年来,我国股市几经井喷,几经低迷,几经牛熊,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出现远超原先预期的高速增长,股票市场看热,总市值、流通市值、股指都创新高。总市值达34万亿,流通市值达8.8万亿,股指最高达到6220多点。这也引起了股民的疯狂,从白领到家庭妇女,从公司到机关,办公室计算机里闪烁着K线图,以致于政府不得不发出禁止在办公室炒股的檔。18年来,我国股市改变了社会生活,股民越来越多,股市投资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这是好事,因为越来越多的国民持有股票,成为资本所有制,有利于更多的国民有直接投资收益,这是一个国家推进中产阶层人数不断增长、实现“纺锤型”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途径。

2007年股市狂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二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大家的闲钱多了;四是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上市,外国资本也进入我国股市,拉动了股市;五是受流动性不断涨潮的影响;六是我国股民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信心高涨,大大促进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今年的股指衰落2000多点,这既有国内的原因,也由于受欧美股市波动的影响。由此引起了股民的“熊市”大恐慌。我看这大可不必。我觉得这几个月的股落是暂时的,从长趋势来看,是在“伪熊市”中缓慢爬坡。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高增长的周期会延续一个较长时期,这是支撑股市最大力量。只要不发生大的战争,只要不发生全局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全局性的自然灾害,我国的股市就不会崩盘。只要我国经济高增长一直坚挺十余年,股指攀上1万点是迟早的事。问题在于,股民们不要因为股指降了几百上千点就把股票当作烫手的山芋甩掉,而天天看着K线图,期望快飙升到1万点再去购买。

对于股市,国家绝不能以行政手段托市,只能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影响和引导股市理性发展。这主要包括:第一,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第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第三,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防治和制裁少数人操纵股市行为;第四,建立创业板市场;第五,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使资本市场品种多样化。

有些股民总爱寄托或者相信专家学者的“理论托市”,或者请专家学者指点迷津,直接预测哪些股票的升降,这是靠不住的。在经济学家特别是股评大家中,真正做好股票的还是少数,国内外都是如此。国外有位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无论谁向他请教股市的未来走向,他总是回答“波动”。

我国的股民要在股市的振荡和调整中不断提高理性。股民的理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要用闲钱即眼前不使用的钱炒股,绝不可用养命钱炒股,更不能搞住房抵押贷款和借款炒股;第二,要搞组合投资,不要搞单一投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三是要具有“逆对股向情结”,股市冷则股情热,股市热则股情冷。

股市永远是高赢利和高风险并存之地,谁也不要幻想成为永远的常胜将军。因此,有志于搏击股市者,既要有运作的大智大勇,又要有赢输的坦坦荡荡。这里可创造一句胸怀大度的股家名言:“赢得风光,输得潇洒。”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