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教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我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受过刘老师的教诲。
刘老师使我敬佩的一切可以概括为两点:成就与为人。汪曾祺曾为恩师沈从文立文,借张充和为沈从文所做挽词中的两句为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前半句说成就,后半句说为人。刘老师的成就领域与沈从文不同,却同样有“星斗”之辉。因此,用这两句话来概括刘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印象与地位也再合适不过。
刘老师成就之高不必多说。刘老师一生致力于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为整个资产评估行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桃李满天下,惠及人数之广难以衡量。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人手一份刘玉平教授生平,满满两页纸,全记录着老师的成就,专业论文、专业著作、专业头衔、兼任职务等,不胜枚举。各行各业都有泰斗,刘老师就是我心中的资产评估泰斗,我曾认真地因为能与这样一位名师有师生之缘而高兴。
刘老师常说自己怕学生。第一次见刘老师是在大三的课堂上,那门课叫做《企业价值评估》,第一节课每人收到一份蓝色皮的印刷讲义,抬头一看是一位笑眯眯的中年老师。讲义不厚,内容简介清晰。老师的开场白我至今记得,老师眯着眼睛,笑意盈盈带点羞涩地说:“其实我很害怕学生的。”大家哄堂笑了。如今回想,这样一位在学界成就极高,在学生中声誉极盛的良师,却常说自己害怕学生。到底害怕什么?从老师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老师是害怕自己不能劝服散漫的我们认真对待课程,害怕我们这群年纪尚轻的学生不珍惜宝贵的校园时光。翟老师说:“刘老师太为学生着想了。”
刘老师极有声望。不论是四大资产评估公司,还是规模较小的评估公司,与评估实务界前辈接触时,每当提到刘玉平教授,无人不赞,无人不服。我的校外导师是中联资产评估公司的王老师,他曾说:“你们刘老师是很有水平的,我一直很佩服。”遇到毕业论文相关材料签字,总是要求把名字写在刘老师后面,以示尊敬。请假参加完刘老师的告别仪式,我的评估项目经理对我说:“你的导师,很厉害,很可惜。”我当时很感激,这位经理不做学术,并不认识刘老师,却从他人口中打听到了这样肯定的评价,可见刘老师声望之高。刘老师很低调,从不自夸,反而常常自嘲,不熟悉的人什么都不知道,熟悉的人都深深折服。在路上遇见老师很多次,老师总是笑眯眯的,慢慢走着,身上都是平易近人的味道。
刘老师太累了。只13届资产评估研究生就带了18名学生,全班一共46人,其他导师平均每人只带4名学生左右。毕业论文进行阶段,一个月内我曾去办公室4次,每次都会获得刘老师提出的新修改意见。第一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是晚上九点多,离开时已经十点;上交终稿前的一个周末,刘老师整天都在办公室为我们做最后的讲解。那天办公室门口有五六名等待论文新稿修改意见的同学,听到刘老师为上一位同学讲解完的喘息声我进门的脚步迟疑了,就好像这一秒的迟疑能让老师休息一会,当我拿着论文三稿走进办公室时,刘老师正端起杯子要喝水,看见我后喝了一口就放下了,此刻老师额头有汗珠,头顶有白发。时至今日,这一幕还常常浮现,相信刘老师的学生都深有体会。于是我想起刘老师的一句话:“身体不累心就累”。有些人庸碌一辈子,有些人短暂却辉煌。
初闻噩耗,是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当天早上,一条讣告使我从迷糊中惊醒,几天下来茫茫不知所想,直到经历了人山人海却安静肃穆的送别仪式,才稍有回神,原来我是使您受累的芸芸众生之一员。八宝山素色的人海中,亲朋好友、各界同事、学生等纷纷来送行,我敬畏地站着,不说话,不流泪,听从安排,害怕打扰一点秩序,一步一步跟着送别的队伍向前移动。灵堂外的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刘玉平教授”,两侧的对联静静垂着,只偶尔随风摆动。
有幸成为刘老师的学生,我一生感恩。愿恩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