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扎根农村 回报家乡——记第八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我校04行管班郭可江校友优秀事迹
发布时间:2012-12-14 来源:河南日报

郭可江,我校04级行政管理班校友,第八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之一。29岁的小伙在范县甚至濮阳可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2004年,家境贫困的他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然而,郭可江的惊人之举还不止于此,大学毕业三年后,他放弃在北京的优越工作,回乡种起了蔬菜,当上了农民,再次轰动一方。如今,他种地种出了名堂,成了远近闻名的年轻富翁。

创实业:农场蔬菜直供北京,29岁的他让村民开了眼

大片的蔬菜大棚、成群的鸡鸭、满圈的猪崽……这是一个集蔬菜、花木、水果等种植和家禽养殖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工厂。但在一年多前,这里仅是一片普通的稻田。

这片现代农场,是2011年3月由范县付金堤村郭可江创办的专业合作社。除了蔬菜大棚和养猪场,郭可江还培植景观树和樱桃、苹果、梨等果树2000多棵。他还在自己的农场里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他的种地模式让祖辈务农的村民开了眼。

据了解,郭可江在北京海淀、丰台、朝阳等地区设立了四个有机蔬菜销售点,农产品直接用货车送到销售点,不愁销路。他还在北京注册开通了网站,创立自己的“老家菜园”品牌,还请《西游记》中沙僧的扮演者担任形象代言人。

如今,这个年仅29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郭可江在他的蔬菜大棚里劳作

写传奇:当年高考一举成名,回乡种菜再次轰动

郭可江的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虽然家境不富裕,仍坚持将三个子女送进学校。郭可江上高二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里顿时没了顶梁柱。郭可江多次要求退学,但都遭到母亲反对。“家里就指着可江上学出个名堂,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出来啊!”郭可江的母亲说。

郭可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2004年,他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成了县里的名人。

2008年,上了四年大学的郭可江毕业了,进入兴业银行做了一名理财规划师,平时还做股票操盘手。工作三年后,郭可江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选择——回老家种地。

“我这一辈子奔的就是盼望他能跳出农村,到城市生活,他突然说要回老家种地,我当然不同意了!”郭可江的母亲对儿子的决定十分不理解,但因儿子的坚持,只好无奈地同意。

“回到老家后,村里说啥的都有,反正都是不理解。”郭可江回忆说,“不管大家怎么说吧,我有想法了我就要坚持干下去。”

谈心结:“生产安全放心的蔬菜难道很难吗?”

“生产安全放心的蔬菜难道很难吗?”谈起为何突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郭可江告诉记者,大学期间经常有媒体报道“毒豆芽”、“毒鸡蛋”等食品安全事件,他感觉到生产安全蔬菜有巨大的市场,也因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曾得到在京范县老乡的资助,他产生了回乡创业带富家乡的想法。

郭可江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对蔬菜的生产技术了解不够,他专门到山东寿光聘请了两名农技专家来指导种植蔬菜。通过借钱贷款等方式,郭可江在农场里的投入越来越大,如今他的农场已经超过1000亩,年产蔬菜400吨,还建成了垂钓园、游泳池、餐饮娱乐中心,搞起了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年多的艰苦创业让郭可江生出了不少白头发,但他觉得很值得。

“我们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样种地的,不打农药不撒化肥,只上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瓜果质量好,销路也好。”郭可江所在的付金堤村村民们说,“这孩子有想法,敢想敢干,我们也愿意跟他干。”

如今,郭可江的农场有150名村民上班,种地上班两不误,大幅提高了收入。而郭可江的蔬菜每卖出一箱,他都会从中抽出一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生,这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感恩社会

郭可江出生在范县龙王庄乡付金堤村的一户普通农家。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到了郭可江这一代也无多大的改善。父母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识字不多,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把三个子女相继送进了学校。

郭可江自小头脑聪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和家里都对他寄予深厚的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高二那年,郭可江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三个孩子又都正在读书,生活一下子似天塌下来一般。

“娘,我不想上学了。”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郭可江多次要求退学。

“不行,家里就指望你上出个名堂,砸锅卖铁也得上学。”母亲严厉拒绝,“人,穷不怕,只要心不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母亲的话刻在了郭可江心里。他懂得了什么叫做坚强与自立,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行,收起父亲去世带给他的伤心与难过,学习更加刻苦了。终于在2004年,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

大学是考上了,可5000元的学费对于郭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几年,能借的亲友他们都借遍了,已欠下了近两万元的债务。

母亲卖掉了家里的存粮,又从亲友邻居处借了一些,可还远远不够。郭可江也利用暑假去做家教,可几百元的薪酬对于5000元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范县桑梓助学基金及时对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他成为了桑梓助学第一批受助学子,领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顺利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两年间,他勤工俭学,每天晚上,都要骑自行车往返20多里路去学生家里辅导,两年来,风雨无阻。他诚实做人、信用做事的态度,获得了学生家长们的好评。

时任北京兴业银行廊坊分行行长的段其武,是范县人。他得知郭可江的情况后,在2006年和郭可江结成了帮扶对子。对郭可江经济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支持,让郭可江觉得自己有能力了一定也得帮助别人。

2008年,郭可江取得了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并进入兴业银行做了一名理财规划师。

“那时,自己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还算宽裕,想起当年自己受资助的情形,就觉得该为社会尽一份力了。”郭可江笑着说。

自那时起,他向桑梓助学基金每年捐款30000元,还向范县希望中学,进行了每年5000元的捐助。他是范县桑梓助学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第一批感恩回馈桑梓的受助学子。

滴滴养育恩,浓浓故乡情。郭可江与桑梓签订了“回报桑梓承诺书”,老家菜园生产的菜每销售一箱,就向桑梓捐献出一元钱,以此回报家乡。

“老家菜园”的建立,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带动农民致富,拉动了家乡经济的增长。

“基地已经和中国农科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争取2012年,基地再扩展增加500亩的面积,各类有机蔬菜生产能力达到400吨/年。为家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领家乡人致富。”郭可江说。

“可江这孩子出身贫苦,但是年纪轻轻就靠自己打拼致了富,还自己富了不忘乡亲,真是个知恩图报、不忘本的好青年啊。”村民王天华说。

“我会一如既往地带领家乡人早一天脱贫致富,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家乡父老养育了我,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这就是郭可江,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致富不忘家乡的民营企业家。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