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胡树祥在圆满完成人民所赋予的光荣职责后回到学校。校报记者就如何理解两会精神对胡树祥书记进行了专访。
“这次会议历时9天半,主要议程除了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常规议程之外,今年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审议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以及吴邦国委员长向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如期形成。这是这次大会的两大亮点。”胡书记表示,这次参加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收获颇多,大会的核心精神是明确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有三个方面他体会最深刻:一是教育界要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与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加强依法治校,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
教育界要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多做贡献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在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中重点要把握好的第一个方面。其涵义就是不能再搞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可见,国家把科技、教育和人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并且在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如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足以体现国家对教育与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实现这个重大转变上,教育界尤其是高校要切实承担起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思考如何为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多做贡献,如何抓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机会,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大批的财经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高举民生旗帜 要国强更要民富
“这次大会高举起了民生的旗帜,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这是大会的又一大亮点。”胡书记兴奋地说道。“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发展一定要把“国强”和“民富”结合起来,要把“国计”和“民生”结合起来,要把经济建设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结合起来。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突出和强调了民生问题,如提出要保持物价稳定、优先发展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提高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控房地产市场等,都涉及到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报告还明确提出了“两同步”、“两提高”,所谓“两同步”, 就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要超过7%,还有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所谓“两提高”是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些都把解决民生问题具体化、指标化,真正落到了实处。作为学校要贯彻落实好改善民生的精神,就是要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与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要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社会支持,帮助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入园入学困难和教职工的住房困难。加快沙河校区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
吴邦国委员长在会上宣布我们已经实现“到2010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不论是从立法的量上还是从立法所涵盖的社会领域来看,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这标志着我们已经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明确了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也表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体系转变,从法制不够健全到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转变。这一法律体系的形成要求我们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具体对我校而言,就是要依法治校,要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抓紧起草和制定学校章程,将学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