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我校举行“第四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
发布时间:2010-12-16 来源:金融学院

12月13-14日,由我校金融学院主办,《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日本庆应大学环球卓越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我校学术会堂二层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复苏、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具体议题包括“全球经济复苏和政策协调”、“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监管新趋势”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阐述了本届论坛的宗旨和意义。校长王广谦教授代表我校欢迎专家学者的莅临。协办方《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主任冯晓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Naoyuki Yoshino(吉野直行)也进行了简短致辞。论坛的主旨演讲分别由王广谦校长和张礼卿教授主持,嘉宾专题讨论分别由副校长史建平教授、《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主任冯晓明和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主持。

开幕式现场

校长王广谦致辞

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致开幕辞

《China & World Economy》杂志编辑部主任冯晓明致辞

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吉野直行致辞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吴晓灵主要谈论了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信号和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消除价格扭曲是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基础。政府应当一方面在消除价格扭曲方面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加快修订环保和产业技术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财税政策。在结构调整中,并购是个有效手段。要想完善中国的并购市场,应改变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演讲

Barry Eichengreen教授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首先,他认为对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市场不应过于悲观,美元不是走软而是走强。其次,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是一种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美元、欧元、人民币可能成为三种主要的储备货币。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演讲

世界银行驻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Louis Kuijs、印度尼西亚大学Anwar Nasution教授、泰国国立法政大学Bhanupong Nidhiprabha教授、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王家骁教授、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 Naoyuki Yoshino (吉野直行) 教授、我校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教授、金融学系主任李健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李德副巡视员、中国银监会条法司处长张晓朴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陈志平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副研究员、我校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副教授、我校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三次专题演讲和平行论坛

在演讲和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对于全球经济金融的走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诸多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深入剖析了今后全球及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政策调整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建议。与会者大都认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洲债务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更多的不稳定性,并给未来的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为维持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各国经济都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和金融监管改革,降低各国对于美元的过度依赖。中国应该扩大内需,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学者、报社、媒体以及我校师生共 200 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作为本次论坛的合作媒体,新浪财经和中国金融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实时播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对论坛进行了网络视频播发,新华社、《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财经》《国际金融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知名财经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及时报道。

合影留念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