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百姓爱心故事”评选结果揭晓,我校选送的商学院2004级本科生吴迪的爱心故事《深深西部情》荣获优秀奖。
荣誉证书
“百姓爱心故事”评选及宣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单位共同主办,以“多点爱心,多点理解,多点包容”为主题,通过百姓亲历、亲闻、亲为的真实故事,充分展示“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的精神风貌。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共征集故事5000多篇,期间有270多万人参与投票,最终评选出100个爱心故事,包括优秀奖和提名奖各50个。我校共报送稿件15篇,吴迪的事迹最终获奖。
和学生们在一起
附:吴迪事迹《深深西部情》
吴迪的故事也许还要从“洋芋蛋蛋”说起。2006年10月,他自愿休学一年,作为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西部阳光)当年唯一的一名长期志愿者前往西部支教:一个坐落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北山区、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宕昌县南部阿坞乡的小山村。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被大山层层包围着的小村子,耕地奇缺,五月还在飘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小麦等农作物长年严重歉收的情况下,适合在山地生长的洋芋成了人们赖以生活的主粮,洋芋丝、洋芋片、洋芋疙瘩、洋芋面,是老百姓一日三餐雷打不动的食谱。吴迪一年的支教生活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做一名“人民”教师
在支教期间,吴迪教过小学、初中阶段除美术、物理、化学以外的所有科目,带过小学三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共教过约600名学生。在阿坞乡,他有多个第一的“头衔”:第一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第一次使用乐器上音乐课,第一次让小学生也能学习英语。在阿坞,他学会了生火做饭,熟悉了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他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外面的世界,带来了爱心和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穿着布鞋,用蹩脚的方言和孩子们交流时,当我把蒸好的一个个馍馍分发给老师们时,当我不再为几个月不能洗澡而抱怨时,当我一天不吃洋芋就觉得生活缺点什么时,当我每天批作业到深夜并乐在其中时,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小吴老师”的日记
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后,中小学生辍学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大量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止步于高中门外。吴迪知道,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什么,但他并不气馁,在这一年中,他把一点一滴都记录了下来,写成了几万字的支教日记——《小吴老师说》。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西北的山沟里,有这样的一个穷地方,有这样一群渴望知识但却因为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也许每周少吃一顿火锅就能帮一个孩子重新回到课堂,每个月少买一件新衣服就能帮一个孩子完成学业……”他这样动情地写道,并且还积极发动身边的人加入到助学计划中来。经过努力,截止目前已有6名学生受到了长期资助,直到最终完成学业。
“爱心”是流淌的河
吴迪参与发起了商学院“对话学子心,牵手西部情”活动。商学院共联络了北京七所高校,与阿坞乡的七所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项目现已建成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共建有七所图书室共计6000余册图书,每年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作为组织协调人和志愿者之一,他还参与了西部阳光与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共同发起的“宕昌县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该项目共走访全县30多所中心学,培训全县19所学校100多名教师,安排3名海外志愿者分别到县城的3所学校,负责英语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心理课程的开发,资助100名代课教师每人每月100元,合作开办了一个幼儿园,建设了12座图书室。
爱心:永恒的力量
“坐在已经无法遮风挡雨的土坯房里,我了解到七十几岁的老阿婆与小孙子是怎样艰难度日的,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可贵,请珍惜它;在用帐篷搭建的教室中,看到老师用冻得通红的手颤抖着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一刻,才知道从小一直伴随我的八个字,背后竟蕴含着如此的力量;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米却挤了十几个学生的黑黢黢的宿舍里,学生为我端来了晚饭,只有洋芋条条和盐的面片梗在嗓子里无法下咽,那是我生命中最丰盛的晚宴,因为我从中尝到了生活的滋味;在村小的教室中结识了执教近四十年的尹老师,他第一次走进县城是被评为优秀那年,也是唯一一次走出那个离公路十多公里不通车、电话没信号的村子,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再教书的他把女儿拉进了教师行列,150元的收入让接力棒代代相传,那是精神的力量。”
这是吴迪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满含着深情。一年的时间终归是那么地短暂,而记忆中的那个瞬间,也将永远地留驻心间:
“老师,拿上洋芋路上吃!”
“老师,这个馍馍是早上刚烙的!”
“老师,这双新布鞋您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