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6位经济学家作客我校纵论明年经济形势和“十二五”经济走向
发布时间:2009-12-09 来源:经济学院

12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杂志和《金融时报》的记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邀请刘伟、林岗、黄少安、张平、冒天启、李雪松等经济学家,在我校经济学院就我国2010年经济形势和“十二五”经济走向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现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阐述了自己关于新卡尔多典型化事实、赶超战略、中等收入陷阱及城市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指出:“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应围绕潜在增长率稳速增长,尽量靠近潜在增长区间的下限运行,不宜过高;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城市化的空间集聚效应,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步伐,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2010年,我国政府在流动性管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增加债券及资本市场融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等方面应有所作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冒天启研究员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宏观调控的思路、手段和效果。他指出,六次宏观调控始终在扩张和紧缩之间交替进行,进出口贸易是观察经济动向的重要窗口,贸易的变化往往会通过预期等渠道影响经济;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一直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他建议,应适度限制政府宏观调控的参与度或干预力度。随后他着重分析了扩大内需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劳动制度问题。他认为,扩大内需应借助于劳动制度的改革。在分析了两套价值理论后他又提出,我国可借鉴北欧的经验,对权力和资本加以适当的限制,加强权力、资本与劳动的协调。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冒天启研究员发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重点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下中国与美国的不同点,指明我国不能盲从美国的步伐。他指出,我国与美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判断危机影响深度应采取不同的标准,对本次危机无需恐慌;两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方式不同,我国的货币政策应注重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两国扩大内需的重点不同,中国应主动降低消费门槛,扩大消费需求;两国体制背景也不同,我国政府不应继续加大干预经济的力度,而要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认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远未完成,经济增长速度仍将处于高位。下一步发展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他指出,本次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起点是出口订单的减少,下一步应尽快降低外贸依存度;要妥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仅要重视再分配领域,还应重视初次分配领域与价值实现问题,理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节能减排是一项重要得工作,对内应花大气力推进和实施,同时,对外不应屈服于欧洲等国家或地区所施加的压力。除此以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教育等都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发言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研究员对2010年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其中GDP增长率预计处于9%—10%的水平,物价处于2%—3%的水平。他指出,政府应关注资产价格泡沫和提高消费两大问题,在提高消费方面,他建议政府应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实现政府收入向居民收入的转移;同时,他认为,在“十二五”时期,政府还应着重解决四个战略性问题: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支出体制改革,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项目性支出)、金融体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民间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及宏观调控的区域差异性等。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研究员发言

我校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教授指出,不论是讨论2010年经济形势还是 “十二五”经济走向,甚至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能忽视了本次金融危机这个特别重要的大背景。中国虽然没有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依据GDP增长率和金融体系状况判断),但仍受到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此次危机已经引发或加剧了贸易战、货币战和资源战,也很可能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一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对中国而言,国内金融虽然没有出现危机,但其中蕴含的风险却是不可忽视的。商业银行大量主动贷款,可能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会给金融和整个经济埋下不安全因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活动也可能增加金融和财政风险;2010年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依然要适度宽松,但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力度和结构,要注重对通胀的控制;2010年和整个“十二五”期间,还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力度,这样有助于刺激消费并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他还特别强调,要防止集权主义借危机抬头,防止国家垄断的强化和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怀疑。

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教授发言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