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
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组织开展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我校高度重视此次评选活动,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启动了提名推荐候选人活动。经广泛提名、基层推荐、校党委慎重讨论,决定推选姜维壮教授、刘姝威研究员作为推荐候选人参评。
身正为范 德泽深厚
——访财政学院姜维壮教授
见到姜维壮教授的时候,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姜老身上的那种随和,对他的采访,就像是在聊天;听他的讲述,就像是在读一部小说。
艰苦求学,自强不息
姜维壮教授1923年12月出生于山东黄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他和母亲,还有一个年仅两岁的弟弟。父亲虽然走了,却留下了对姜维壮殷切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学习的话国家就没有希望,自己也没有希望”。小小年纪的姜维壮记住了这句话,在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可是,14岁那年,为了不再增加家里的负担,他忍痛放弃了深爱的学习生活,到已经被日伪占领的沈阳谋生。几年里,他在沈阳吉顺丝纺当学徒,饱受老板的凌辱责骂和日本人的欺辱。
这种艰苦的生活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求学的决心,他将衣服拿去卖了换成书,每天晚上在别人都睡下以后偷偷坐在走廊学习,早上天还没亮就又起来读书。这样的生活姜维壮一直坚持了两年多。
“我当时就有一个决心,一定要学习!”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换了几次工作,无论环境多艰苦,都没有影响他求学的决心。1946年,日本投降后,姜维壮一个人带着几卷卷烟纸来到了北京,考入了北京华北文法学院。上学的日子依然清苦,可他还是刻苦学习,并因成绩优异而免除了学费。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姜维壮参加了革命,跨进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参加工作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党组织非常温暖,关心同志,革命队伍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在华北大学的日子里,出身贫苦的姜维壮,更加能够感受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和党群关系的亲密。那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跟着党的领导走,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服务”。
来到华北大学的三个月后,他和同学们一起报名参军准备南下,在即将出发之际,组织上从一万多人中选了七人去北京外交学院学习,其中就有成绩优异的姜维壮。
1950年,姜维壮来到了劳动部政策研究室从事调研编译工作。为了了解工人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当时我很年轻,应该去做这件事情。远在老家的妈妈知道后,给我来了电报,说她病了。我知道妈妈担心,不想让我去,但是我们国家刚刚安定下来,我一定要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于是我写信告诉妈妈,让她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回来。”
1950年10月,他随部队到达鸭绿江边,但当时国家为了保留人才,将大学毕业生留在了后方,姜维壮则被东北大区财政部税收金融处留下从事调研。留在后方的姜维壮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以另一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抗美援朝结束后,姜维壮通过严格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第一个被选派为留苏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进入莫斯科财政学院学习。在苏联的学习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和异地求学的精神压力。姜维壮入学后,每天早上背诵俄语专业书,白天泡在图书馆里,钻研老师布置的书目。四年后,姜维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苏联经济学副博士学位(享受博士待遇)。
全心全意,报效祖国
1957年,姜维壮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回到了中国,却发现国内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先后经历了“反右”、“反右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20年的是非颠倒的岁月里,面对受到的委屈和挫折,他并没有灰心和失望,更没有因此对党和国家有任何抱怨或对社会主义理想产生怀疑。
粉碎四人帮后,压在他身上的那些莫须有的“帽子”被摘掉了,当时的姜维壮只想赶快恢复工作。“从苏联回来那么多年根本没做什么事情,我觉得特别可惜,对不起老百姓!”
学校复校后,他回到北京,进入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其后,他又先后担任过科研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学报副主编等职务;还曾担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财政委员,财政部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在职财政干部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评审委员、北京市教育局高级学术职称评审组副组长等。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过财政学、外国财政、财政理论研究、比较财政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财政思潮、中外财政管理体制比较等课程。数十年来,一直身兼多职的姜维壮教授从没喊过累叫过苦,默默地为社会和人民奉献着。他被誉为好党员、好干部、好教师和学术模范带头人,被学界公认为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专家。
除了教书育人,姜维壮教授将他空闲的时间全部投入到了科研工作当中。截至2009年6月,姜维壮教授独自编写、主编、参编、翻译、出版的专著教材及主持的课题共40余项,撰写论文140多篇,总字数1613万,其中自写292万。在这些著作中,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的有10项。现在86岁的姜老,是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系名誉主任、硕士生导师,还担任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人民日报》海外版特聘专家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江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财税组长等。
“孜孜以求正,默默爱无闻,虚心学总理,以此育儿孙”,正是姜维壮教授的写照,也是他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金融学院 06金融工程 王小斐)
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
——记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研究员
她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教师,但她的人生从遇到“蓝田”开始就注定与镁光灯结缘。“蓝田事件”出名了,她也因此出了名,但她还是当初的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她,就是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老师。
柔肩担道义
提到刘姝威老师,就不能不提曾经轰动中国的“蓝田事件”,刘姝威老师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良知看护者”。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说出真话的艰辛。自刺破蓝田公司编造的神话以来,刘姝威老师就处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之中,但她选择了默默地坚持,因为在她看来:一个知识分子只要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蓝田事件”过去了8年,回想起来,刘老师平静地说:“‘蓝田神话’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刘老师以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解释“蓝田事件”,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功劳。在CCTV2举办的2002年度十大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主办方对获奖者刘姝威老师这样评价:“她是那个在童话里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话险些给她惹来杀身之祸。她对社会的关爱与坚持真理的风骨,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与韧性。”如果没有她对事实真相的坚持,就不会让“蓝田神话”消失得如此之快,证券市场也不会如此迅速、顺利地良性发展。
毋庸置疑,刘姝威老师推动中国股市早日走上了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良知和道义!
大爱无形
作为一名教师,刘姝威老师上第一节课的第一句话总是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定要有职业道德。上过刘老师课的同学都知道上她的课不能敷衍,凌晨两三点还在查资料是家常便饭。尽管如此,刘老师的课仍然很“火爆”。得知同学们用“工作狂”形容自己,刘老师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是事情太多,不工作不行。可能同学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上我的课比较辛苦,我对他们比较严格。”正是这种严格带来了这样的结果:同学们找工作很轻松;本科生署名的行业分析报告、公司分析报告及相关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
在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刘老师有个奇怪的规矩,就是在这里可以交朋友,但是不能谈恋爱。这个看似刁难的要求,却藏着刘老师对同学们深深的爱。接受采访时,刘老师说:“你们这个年龄还是孩子,这么小知道什么是爱吗?爱意味着责任,轻易地说出‘I Love You’是不负责任的,将来可能会受到伤害,这样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影响的。”短短的几句话却饱含了刘老师对同学们深深的爱。
刘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为严格,还表现为一种细致的关怀。文化与传媒学院02级本科生赵建华同学在刘老师的帮助和推荐下到中央电视台实习。从赵建华进电视台那天起,刘老师就每两个小时发一个短信给他,问他正在做什么,叮嘱他要努力。这些或许连母亲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为了学生,刘老师做到了。
全心济世
“时光计划”是刘姝威老师发起的一项关爱保安的活动,在保安的请求下,她为他们开课,对他们进行帮助。当问到刘老师为什么会接受保安的请求,为他们传授知识时,刘老师的回答很简洁:“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啊!”在一般人看来,为保安上课不是她的工作,可是她却认为这是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这些参加“阳关计划”的保安都脱掉了保安服,穿上了西装。“他们都升官了”,刘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很开心,满脸笑意。现在,刘老师又在计划着怎样帮助农村发展基础教育。
南就水村村民跟那些保安一样是幸运的。自2008年5月开始,刘老师就一直保持着“每月必去一次南就水村”的习惯。每次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对她的身体来说是不小的考验,但是为了那里的村民,她一直在坚持。现在南就水村村民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已经有了让他们感觉跟城里一样的厕所和澡堂,买到了优质的核桃苗。问题总是接踵而至,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松鼠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老师找来了相关专家,一起合作。松鼠问题还没有解决,刘老师又在为南就水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而奔波。当被问到南就水村的项目到底有什么意义时,刘老师说:“这个意义可重大了。为农民找到增收的办法,让各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党中央提出要拉动内需,农民增收是关键。领导提的是目标,我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增收方法。”对于南就水村项目,刘老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南就水村将是有特色的“华西村”。
一直以来,刘老师都以陈岱孙老师对她的期望——“做学术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为目标,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刘老师总是很忙,但是她忙得开心,因为她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富足,而是为了让天下苍生丰衣足食。路漫漫其修远,刘老师必将上下而求索!(文化与传媒学院 06财经新闻 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