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于丹教授走进我校研究生学术节国学大讲堂
发布时间:2008-05-21 来源:研究生部 科研处

用古人的智慧指导人生,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思想成长。5月20日晚,以弘扬传统文化而成为新世纪国学复兴的著名推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节国学大讲堂,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人文教育讲座。学术报告厅和视频教室内座无虚席,过道和两侧被现场近千名师生围得水泄不通。当风尘仆仆、表情凝重的于丹教授从同学们努力闪出的通道中出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校研究生部主任赵丽芬、科研处处长孙宝文等老师代表学校对于丹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姝威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活动。

刘姝威研究员主持讲座

暮春初夏,本应一切生机勃勃,却发生了新中国历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灾害。在全国哀悼日的第二天,沉浸在大灾难悲痛之中的于丹教授,首先以此次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价值与中财学子们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她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不仅是在汶川,更是在我们的心里,每个中国人都受伤了!在讲述一幕幕发生在震中和震后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时,作为一个老师和母亲,于丹教授几度哽咽,几度落泪,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中财师生。

全场默哀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于教授认为,当所有的生命都赤裸在灾难中时,苦难就是一面放大镜,透视了人性的脆弱,也放大了所有人心里的大爱与坚强,体现了人性的力量。她说,受伤就要修复,受伤就要涅磐。于教授告诉从未经历过这么大情感震荡的年轻学子,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人人都有修复生命的力量,人人都应秉承生命热忱和良知,让这一生以苦难的名义去救赎自己、帮助他人,让这一次生命的涅槃升华成一生的朴素品质。“传统的文化精髓赋予我们力量,指引我们价值追求,让我们能够更加坚强而自信地面对生命!”在大难中,于丹教授引领当代学子去温习那些朴素的温暖,探返生命的起点,了解我们的理想距离圣人的理想有多远!

于教授说,现代人不缺少远大理想,但“万事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的理想却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能让所有的老人得以安顿,能让周围朋友们都有个托付和信任,能让年轻的孩子们视为榜样,经常缅怀不遗忘。于丹教授认为,人只有在成长、甚至只有在经历伤痛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圣贤朴素话语的弥足珍贵。在人类社会的文明、经济以几何成倍增长的当代,我们更应该注重高尚伦理道德的培养,百德孝为先,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年轻时就给自己树立一个生命的朴素姿态,承认生命的真实,承认人性的缺点包括脆弱,做一个让后人尊敬、怀念的人:坦荡、朴素、温暖、光明!

于教授指出,圣贤的理想是朴素的,但知易而行难。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就应“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一个仁爱的人他可以不忧伤,一个智慧的人他可以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他可以不恐惧。

于教授告诉大家,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伴随恐惧、困惑、忧伤等负面情绪,要克服它们,就要加强自我的主观世界精神力量----“仁、智、勇”来与之抗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前提下,推己及人,用自己渴望温暖、渴望成功的心去温暖别人,帮助别人。地震大灾难发生后,“我们都是汶川人”,无数国人牵心洒泪,捐钱献血,人间的大爱此时此刻得到充分体现!

“仁者,爱人也”。于丹教授重点讲解了 “仁”字的构建,从“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对这一儒家思想核心含义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于丹教授强调,恭和宽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们怎么做事的。惠是教我们怎么做带头人的,其中做人最根本。当下大学生,应从古典和传统中找到自己行为的起点与坐标。

整场讲座,于丹教授感情真挚、言语恳切、声情并茂,针对儒家思想中博大精深的做人做事的哲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就像一缕清泉,涤净人们心中的繁杂与焦灼,抚慰灾后国人受伤的心灵,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最后,于丹教授希望中财青年学子能够在灾难中完成生命的修复、心灵的救赎,“收获当下的涅槃,收获未来的希望”,并将祝福送给国家,送给美丽的家园,也送给讲堂内外的每一名师生。

讲座现场

两个多小时的国学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历时近五十天的中央财经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节也即将落下帷幕。本届研究生学术节以财经讲座开始,以国学讲座结尾,充分体现了我校莘莘学子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思考,对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的渴望与追求。研究生学术节的成功举办,对增强我校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构建完善健康人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