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财税治理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财税史研究院2021年年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主办,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和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进行全程直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杂志社、《财贸经济》编辑部、《财政研究》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海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财税奋斗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从历史的传承中汲取力量,从前辈的思想中获取智慧,进而深刻总结几千年中国财政制度和财政思想的演变规律,揭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构背后的财税动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财政改革和国家治理之路,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各位学者同仁应坚守的初心。我们应共同担起这份责任,共同推进高质量的中国财税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指出,现代财税体制所具有的一系列不同于既往财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财政的全新定位和财税体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基础上的。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到“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再到“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金融制度”,围绕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展现的这一逻辑链条,清晰折射了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程。我们必须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让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理念、思维、战略全面而彻底地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基于百年党史与财政发展,论述了财政的新内涵。他指出,研究财政必须强化历史和哲学思维,不仅仅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研究财政,更要从政治的高度、防范人类生存风险的高度看待财政。历史分析是财政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时代,都要基于人民的立场,坚持人民财政观。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更需站在政权建设的高度,平衡好显性财政和隐性财政的关系,以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在线上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减贫理论的主要创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和精准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始创新;人民自觉才是反贫困的主体,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大贡献。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炜从逻辑建构与理论反思的视角,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出发,深刻阐述了在坚持国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财政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在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时,需要从逻辑起点、理论基础和立足基准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李万甫梳理了建党百年治税观的演进脉络,将新时代的税收治理观高度凝练为税收保障观、工具观、手段观、经济观、法制观,充分说明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必须把控财政风险和安全,在国际税收和数字税征管上进行全球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以“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为出发点,指出追求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根源。以人民为中心的财政观,是党在财政领域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党领导的共建共享发展中,为国理财为民兴财,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刘佐将党史与中国财税史相结合,分4个阶段梳理了党的税收政策,并指出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工具,配合党的政治经济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一个政策,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做法与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不同,需要与时俱进。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王乔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税思想的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审视中国税收与文化演进的历史,可以窥探财政与朝代演进更迭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分享了中国财政变革的演变路径,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再到现代财政之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从国家治理能力的层面,阐述了“有为政府”需要配合“有效市场”,才能够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在嘉宾点评环节,《税务研究》编辑部陈双专研究员认为主题报告从不同层面清晰地梳理了党成立100年来的财税工作,而且深入研究了财税治理思想的演进规律和思想精髓。《财政研究》编辑部陈龙研究员基于财政的整体论和有机论,希望大家探究财政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同时,建议要从百年大党的实践中,去提炼总结党的思想和观点,认识党的财政制度和政策并汲取新的能量。
下午举办中国财税史研究院学术年会,上半场会议由我校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刘金科主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科研组织处原处长赵云旗讲述了建党百年中共统一财政的步履与意义;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建议从税收历史和理论两方面来探索党的税收思想和政策,如何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李永友教授重点谈了财政改革与预算约束的问题,他认为财政改革本身就是财政治理的现代化过程;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主任刘燕明分享了“小米加步枪”背后的财粮制度安排、动员机制和征收管理,并探究了背后的现实意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中心副主任申学锋基于财政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关系演进问题,认为解决农民问题,财政更应有所担当;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史卫研究员围绕中国共产党财经智库建设谈了自己的见解,汲取历史智慧服务当前建设。《财贸经济》编辑部张德勇研究员线上点评6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认为他们从历史、现实、未来的维度来讲,都对党的百年财税历史和实践做了一定程度的呈现和剖析,对我们现在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很有借鉴意义。学术期刊社孙亦军研究员认为“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价值追求,也是治国的逻辑基础,财税体制建设和国家的治理理念密不可分。
下半场会议由我校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王文素教授主持。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王伟域研究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建党百年与税收思想的演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焦建华教授基于百年来中共对央地财政关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对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华中师范大学财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文享教授从新中国初期营利所得税的接管与改制着手,从微观层面论证了财政的根基作用;厦门大学教授张侃用图表对比方式分享了革命根据地财政票据的类型演变与管理制度,以小见大直观清晰;江西财经大学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耀辉从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税收思想对税收制度的影响切入,提出新时代更应该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税务局马建研究员阐述了历史经验表明党对税收的全面领导和全方位治理是确保税收发挥职能作用的根本保障;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曹琳教授根据战时苏区“红军临时借谷证”由来及其作用,论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税务研究》编辑部编辑于嘉音表示会议思想深刻,内容丰富,不仅有宏观层面的深度思考,也有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许晖从变与不变的关系角度,回溯和总结建党百年以来财税理论政策和工作,提出需要客观看待历史演进过程中财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引起社会及学术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线上参会人数超过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