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何秀超发表的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何秀超在文章中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与汇聚人才的战略高地,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科研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是高校必须深入思考、竭力解决的问题。
何秀超从“深刻理解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的时代背景”“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新时代人才工作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要从“抓党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抓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抓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站位,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和战略人才”四方面努力,实现高校人才队伍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变,培养出党和国家事业急需的新时代“大先生”和战略人才。
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指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资源战略价值的深刻认识,展现出我们党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
深刻理解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科学内涵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人才工作成就,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与汇聚人才的战略高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高校在培养和集聚高水平人才方面的作用,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科研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是高校必须深入思考、竭力解决的问题。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人才工作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本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谋求国际竞争的核心战略优势。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国对科技创新和战略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尤其是顶尖人才竞争优势是关键。新时代人才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高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发挥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人才工作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与汇聚人才的战略高地,高校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其办学能力和总体竞争力。一流的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教育管理等必须紧紧围绕和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在当前大国竞争激烈、“卡脖子”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实现高校人才队伍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变,培养出党和国家事业急需的新时代“大先生”和战略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工作必须要思考的重要命题,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一是抓党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第一原则,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人才工作通过“领导”“服务”和“引领”三个关键词来落实这一原则。“领导”是构建高校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作用,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科研、教务、财务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二级单位及党组织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服务”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增强人才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人才工作是“管理”,更是“服务”,要构建人才服务统筹协调机制、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机制;要继续落实党委领导班子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引领”是政治引领、团结引领。高校党建和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团结工作,要引领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激励人才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矢志爱国奉献;要注重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搞好团结。“党管人才”原则内涵丰富,需要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落地举措。
二是抓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必须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人才工作的战略性,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战略谋划。围绕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制定与之匹配的人才发展长远目标和中短期目标,积极服务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二是战略布局。高校要结合学校建设目标,做好人才顶层设计。人才的学科布局要紧贴学科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在一流建设学科上精益求精,集中优势人才资源,在有潜力的优势学科上,给足支持,引领发展。层次布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人才支持计划,科学设置激励措施,力争做到覆盖广泛、布局合理、孵化有序,构成人才发展的“雁阵格局”。三是战略主动。人才工作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有超前眼光和开阔视野,不能光顾“低头拉车”而无暇“抬头看路”。要放眼新形势,着眼未来,培养和引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占据主动权,主动挖掘和发现有潜力的后备人才,提前做好对接培养工作。
三是抓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要“破”还要 “立”。敢于打破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既符合学校特色又有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问”,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其次要“活”,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政策要灵活,不照本宣科,不搞教条主义。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近年来,各高校一直提倡在职称评审、项目推荐、评奖评优等过程中打破论资排辈的局面,用实力说话。这个路子还要继续优化。再次要“敢”,大胆起用青年人才。青年是科研的主力军,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放手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继续完善代表作评价制度,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现象;继续完善校内外同行评审制度,坚持“小同行”评价,让专业的人来评价专业;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基础理论要注重理论创新贡献,应用研究要注重对经济社会的适用效果,合理设置评价周期。要盘活各类人才资源,发挥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的牵引作用,完善校内人才项目对接培养体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学术指导等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引领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要营造更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科研经费管理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用包干制激发科研活力,以信任为基础,赋予科学家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在户口、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上,竭力争取,积极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
四是抓站位,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和战略人才。人才工作的站位和导向要符合国家战略、符合新时代需要。对高校而言,要把“育人”和“科研”结合起来,把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和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结合起来。培养“大先生”,是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激励人才争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师德表率,培养一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教学名师。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集平台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专家。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坚持“四个面向”,挖掘和培养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能够领衔战略性重大项目的战略科学家,深度服务国家发展紧迫性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也要有使命意识和国家队意识,不拘泥于小利,不局限于小我,面向民族复兴、承担时代使命,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争做新时代引领者。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强科研攻关,推动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努力在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