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王瑶琪校长在《经济学动态》发表论文:科技创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发布时间:2022-12-07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近日,我校校长王瑶琪的论文《科技创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在《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0期发表。

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开放和自主的关系”“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是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回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引领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全文如下:

科技创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王瑶琪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所包含的科技创新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是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回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引领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

一、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尤其是针对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的突出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论断,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了科技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基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较多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他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认为经济增长不仅包括资本、人力因素,还包括技术创新因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内生性技术因素;第一位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并将创新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理论之中。纵观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从一般要素到重要因素的不断深化过程,然而,将科技创新因素提升至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战略性因素的研究至今仍很鲜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高,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在一些领域位居世界前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国家创新能力世界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科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提高到2021年的60%以上。然而,我国科技创新总体实力还不够强,科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美国、日本、德国为80%左右),科技创新与经济、产业的衔接还存在诸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和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论断。一是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二是强调科技创新要实,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研究和解决带动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须的科技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理论,针对科技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提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规律做了精辟概括: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等各种原因,我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计划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与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基本确立,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协调性差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确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方针,颁布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下决心打好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指明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式和制度优势。一是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三是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三、科技创新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针对科技创新领域中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均未能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提出“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消灭了私有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通过计划手段按比例分配劳动来实现的。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社会生产活动是由一个社会中心统一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计划调节是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关系重新认识的历程。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有关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观念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论断,把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推上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极大促进了科技领域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探索,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政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充分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不强;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换还不到位。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科技长期发展和科技体制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

第一,提出“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指明了如何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二是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殊意义和构成,以及如何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引领核心,大国博弈的重心就是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比拼。我国的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更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是由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构成,其“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三是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四、科技创新与开放和自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世界市场问题,他的“六册计划”中的最后一册就是《世界市场》。马克思最后没有完成这一册的研究和写作,但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与生产力普遍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积蓄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和技术的全面封锁,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思想,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并将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和框架基本形成,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同时应该看到,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程度的差距,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实力亟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十分明显。在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升级的背景下,技术“卡脖子”问题更加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当今国际科技合作竞争态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尤其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扩大开放合作和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战略。

第一,提出“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要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合作,“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第二,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历史根基、关键核心技术掌控、抢占未来制高点等作了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尤为重要和紧迫。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总之,一定“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五、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人才理论,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能动的因素,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发展和社会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科学知识积累的智力程度高的劳动者将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20年达到35%。但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科技战略人才匮乏,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还不健全,离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还有差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和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重中之重是加快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力量的建设。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现、使用、激励、竞争等机制,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同时加大人才引进。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创新性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科技创新实践、总结科技发展规律、借鉴吸收国外学术界科技创新理论有益成分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破解我国科技发展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编辑:梁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