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第二届中国管理学质性研究论坛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13 来源:商学院

7月1日至2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管理学质性研究论坛(2023)”在我校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202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采用“主会场+平行论坛”的形式,论坛开幕式由商学院副院长刘小元教授主持。

范

范卫宏致辞

我校副校长范卫宏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为管理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宏大的现实场景。他指出,中国的管理学不仅要做到世界标准,更应该做出中国气派,树立真正的学术影响力,贴近社会现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助力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商学院院长林嵩教授代表学院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论坛的召开促进来自全国各地院校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管理学质性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助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创新发展。

根据论坛议程,7位嘉宾进行了主题报告,并与其他嘉宾和参会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敬勤教授分析了案例研究支撑管理中国学派的机理和路径。他指出,管理中国学派应当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依托公认、系统的学理基础,聚焦中国的独特情境、现象和问题并对其进行构念化,最终成为聚合多个集群、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管理学派。他还对缺乏独特构念、对管理实践诠释不足、程式化严重等当前构建管理中国学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阳桃花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案例研究方法。她指出,好的案例是“用脚走出来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案例研究应当遵循果因逻辑,坚持扎根实际和问题导向,选择有经济或社会价值、已经发生并且实现闭环、稀缺和可持续的案例故事进行研究,解答时代之问。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教授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对于企业战略耐性这一概念的质性探索历程,对研究成果和挫折与经验进行了分享。他指出,质性研究者要做“有心人”:既要“走进去”,以推己及人的心态理解局中人的管理实践;又要“走出来”,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和反思态度,认清自己的研究者身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彭长桂在报告中结合自己发表于《管理世界》的多篇论文,介绍了话语分析方法及其在制度理论、组织研究、领导力、数字经济管理等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他指出,好的跨学科研究应该是“1+1=1”,即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达到一流水平,能够被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理解和接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依迪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文和英文顶级期刊的质性研究发文量都在逐年增长,质性研究正在得到管理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可。随后,她向与会师生报告了自己正在撰写的工作论文《社会重大挑战中的有限注意力与情绪赋能》,并结合其研究团队的田野调查经历,讲解了文献理论与田野数据之间的动态循环逻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李晓华在报告中针对与会师生关注的质性研究数据分析问题,介绍了案例研究的编码和操作化流程。她从证据链缺失等数据分析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分享了如何运用合并、拆分、删除等数据分析对策从经验数据中逐级呈现出理论构念。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邵开愚在报告中介绍了质性研究的各种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哲学基础,并对研究者自身的反身性(reflexivity)进行了探讨。她指出,反身性的核心在于保持“unsettling”,质性研究者应当认清和承认自己的“前设”和非中立性及其如何塑造自己的学术脉络和偏好。

商学院战略系主任刘书博副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与会学者之间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观点碰撞和互动交流。希望论坛能够将持续推进将“管理科学研究”发展为“商业社会研究”的愿景,扎根社会现实,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让学术事业成长为志业。

合影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信银行总行等30余所高校及相关单位的师生代表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撰稿:刘书博;审稿:林嵩

编辑:刘禹;审核: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