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校党委书记吴国生《中国高等教育》撰文:把握好财经高校服务强国复兴伟业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5-01-06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24期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吴国生的署名文章《把握好财经高校服务强国复兴伟业的着力点》。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财经高校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教育综合改革新成效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当好建设金融强国的高校主力军,把握伟大斗争的阶段性特点,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紧扣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着眼伟大工程的战略考量,把自我革命的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新动能;紧盯伟大梦想的实践要求,全面实施一流教育战略。面对新使命新任务,财经高校要着重阐释好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章,梳理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路径,构建好中国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好筑牢国家金融安全防线的实践路径。

全文如下:

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进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教育强国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先导任务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高校要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高等财经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积极探索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传承好财经报国光荣传统。

擦亮中央本色:坚守好财经报国的精神根基

新起点上,要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实践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讲好党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持续完善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

一是坚守好“为国家管好钱袋子”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经济建设人才缺口难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财经高等教育体系,在建立新中国金融秩序中培养了一批承担管理城市、统一财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任务的财经干部队伍,锻造了“为人民事业而立功”的革命气魄,基于“为国聚财、为民理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财经高等教育理论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财经高校不断完善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拓者、改革者、推动者和建设者。要营造平稳健康经济环境、管理好各类社会财富、有道德地运用市场资源的目标,财经类高校要有更充足的教育底气、更丰厚的学术积淀、更过硬的育人本领、更强大的文化生态,坚守“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使命担当。

二是担负好“教育强国、金融强国”的新时代使命。“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作为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受益者、助力者和新时代非凡历程的亲历者、参与者、讲授者,财经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教育教学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特色特质,要进一步探索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的学科建设新机制,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定是一个金融强国。从富国裕民到强国富民,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财经高校,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高校“主力军”,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用中央精神指导办学治校,以学习重要指示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突出财经学科的中国特色,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紧扣大学本质:书写好教育强国的高校答卷

强起来的一代,不仅要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财经高校要更加注意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建设自强卓越的财经高等教育体系。

一是把握伟大斗争的阶段性特点,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面对复杂多变、矛盾新生的国内外形势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机遇,要保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胆识意志,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紧扣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锻造党领导下的教育战线的革命战士,建设高校党的理论队伍。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高等教育置于政治蓝图中的关键位置。面对新的斗争特点,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和加强党在高校的文化领导权,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力量,培育自信达观的精神特质。以跨时空叙事、年轻化表达来补充宏大叙事情节,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蕴含的育人“富矿”,不断丰富学生精神维度,更有效地引导青年学子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从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和自身建设史当中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内容,用心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价值逻辑,深刻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获得更为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在越来越宽阔的舞台上实现出彩人生。

二是紧扣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丰富了人类共产主义的实践。财经高校要分析把握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特色高校优势,建立科学技术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财经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促进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协同攻关。依托北京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等政策措施,构建财经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以及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加强财经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研究,提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和指导意见。要以自主知识成果抵制破坏论调,有理有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发掘查找相关错误观点和假消息的思想源头和思维误区,以点带线排查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新因素,以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的应用对策研究。突出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支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有效引导国内外舆论,揭示市场格局、产品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构建全方位的智库专家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智库产品。

三是着眼伟大工程的战略考量,把自我革命的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新动能。伟大实践考验了伟大的党。我们党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党的蓬勃活力和强大战斗力激发创新突破的新活力、干事创业的新动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财经高校要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创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学校管理与教育治理“两张皮”问题,破除制约教学科研、学科专业、条件保障等方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把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制胜法宝。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找准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六个“发力点”,协调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改革,健全学校与学院强联动、学院与学院强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逐步确立多元多维评价,激发学科建设源动力,提升人才强校支撑力。

四是紧盯伟大梦想的实践要求,全面实施一流教育战略。共产党人的使命追求都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体现和全部实现。正如列宁所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朝气蓬勃的青年只有具备硬本领和真本事才能把领袖的号召变为实际的行动。从明确目标到牢固定位,要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夯实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优秀文化根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一流经济学学科群建设,丰富完善以金融安全、新市场财政学、发展经济学、互联网经济学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研究成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从激发动力到保持定力,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做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弘扬者、实践力行者、示范引领者,在探究“小问题”“小研究”中一点点积累,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好问题”“真研究”“新成果”中一点点突破。从协同联动到贯通融合,着力构建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紧扣国家战略要求、精准对接市场需要,加大招生服务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从战略引领到策略运用,要着力提升我国财经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把牢教育对外开放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办好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

专注财经本源:担当好金融强国的时代使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金融业是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务业开放的重要领域。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面对新机遇新课题,财经高校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分析把握当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把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新要求。

一是阐释好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章。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及时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高金融供给适配性、惩治金融领域腐败,彻查“影子股东”“期权腐败”等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体系,鼓励通过创造性劳动、依法经营积累金融财富,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有党的领袖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要做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融会贯通,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牢牢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理念原则,自觉把宣传、阐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论述作为党和人民交付的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实践方略和世界意义,深刻认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系统缜密的学术解读和配套适用的阐释内容,把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学理、哲理、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理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自主金融知识体系。

二是梳理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建构者和传承弘扬者,财经高校要进一步探求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的丰沃文化积淀。一方面,秉持以史励今,整理归纳和系统总结历史学、考古学、货币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古今先贤有关货币金融的见解观点和精辟论证,在探求真知中夯实中国金融学研究的历史底蕴。要解读好金融作为国之重器的力量、回答好社会主义金融的走向,既要有严谨的数理模型,也要有简练平实的政治结论,还要有历史思维指引下的思想碰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财经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梳理归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校训文化中的规制作用。一体推进校史、院系史、学科史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主义态度来审读金融文化的规制作用,解读财经高校校史文化扎根于历史基石的志向梦想,增强校史文化的感召力和共鸣性,深化校史文化场馆、校史专题课建设,赋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传阐释以有血有肉的真实和鲜活感,打造校园精神文化新形态。

三是构建好中国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近代以来,大学以其创新性的知识生产与创造,显著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效,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研究的范围。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说清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政治优势,就必须增强财经类学科的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和传播性,为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等关键核心金融要素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探索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治本于道,道载诸经。要优化教材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教育,聚焦著优编优,建设中国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倾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一流课程和精品教材。要找准课程建设的关节点和要害处,联通古今、融通中外,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建好“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富有财经专业特色的理论武装立体课堂,紧密结合财经专业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映射点与融入点,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研究财经高校学生成长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创新发展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育青年在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感召下提升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努力把德业双修、成才报国作为学业追求,真正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中,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是探究好筑牢国家金融安全防线的实践路径。金融安全观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趋隐蔽复杂的金融风险,要紧密围绕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应用多点触控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展现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对涵盖金融机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战略管理、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经济资本管理、财务报表、外部监管等多个活动主题进行仿真模拟,进一步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研究,加强金融安全网络的技术研发,细化国家金融安全影响因素的识别,深化对金融风险传染路径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扩大社会合作,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提升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力度,帮助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统筹好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坚持维护金融安全的战略思维,要创新金融教育宣传载体,不断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形成金融社会工作助推普惠金融创新的新路径。坚持维护金融安全的系统思维,要增强师生终身学习意识,深刻把握新时代坚决打击以权力为依托的资本逐利行为的历史逻辑,深刻把握坚决防止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向政治领域渗透的历史意义,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在为人民服务中显担当、固本色,守好党领导人民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

编辑:刘禹;审核: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