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6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逻辑学会主办的“王宪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王宪钧先生毕生致力于提高中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三十年前提出的“逻辑现代化”的口号,至今影响深远。会议就“逻辑现代化”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研究所的80多位逻辑学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我校文化与传媒学院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现代逻辑研究所长袁正校教授,以及教师史璟、郭永良、戴细华、张立英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4月24日,在“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从事现代逻辑教学和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就“逻辑教学现代化”各种方案的成败得失、对逻辑学课程还要不要继续现代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会上,袁正校教授做了题为《关于逻辑教学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的报告,回顾了30多年来逻辑教学现代化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系列有关“逻辑现代化”的思考。
袁教授认为,逻辑课程的现代化的改革符合历史潮流,这种改革关系到逻辑学如何在我们国家发展和提高的问题,关系到如何通过这种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素质的问题。
对于如何实现逻辑课程现代化,袁教授指出,金岳霖、王宪钧、苏天辅、周礼全等老一辈逻辑学家大力倡导逻辑课程的现代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逻辑学课程加大了引入现代逻辑的步伐,许多教材进行了逻辑课程现代化的尝试。但是,并非所有的尝试都是成功的。而逻辑课程现代化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怎么建设现代逻辑的教学队伍,特别是怎么建设可教可学、有特色、上水平的现代逻辑教材。袁正校教授在其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中,明确提出了“以现代逻辑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以逻辑应用为主”的编写方针,即教学内容以现代逻辑为主;教学目的以逻辑应用为主;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这“三个为主”,符合逻辑教学现代化的潮流,符合逻辑学学科的教学的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逻辑课程教学效果突出,发展势头良好, 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我校的逻辑课程现代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国高校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袁正校教授最后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总结各种改革方案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逻辑课程的现代化。今天,逻辑学界仍然要继承并且坚守金岳霖先生开创、王宪钧先生和苏天辅先生继承和发展的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仍然要走逻辑课程现代化之路。
4月26日,我校青年教师史璟在现代逻辑专题讨论会上作了题为“模态逻辑的集合论语义与互模拟不变性”的报告。史璟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关于如何使用互模拟概念在一阶集合论语言中刻画模态语言的问题,证明了van Benthem刻画定理,即任何一阶集合论公式等价于某个模态公式的集合论翻译当且仅当它在集合传递闭包之间的互模拟关系下不变。这条定理是史璟在研究模态逻辑的集合论语义过程中证明的。史璟的报告受到与会的数理逻辑专家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模态逻辑与集合论的结合,在集合论语义下发展模态逻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