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浆声荡漾里的秦淮河,复社文人侯方域携手名妓李香君,流连于波光水影,以香扇为信物,诉衷情,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暗送妆奁,欲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圈套被香君识破,阮大铖怀恨在心,在南明王朝建立后,诬告侯方域,迫使他仓皇逃离。其间,明朝灭,南明苟延残喘,国破之后,儿女情长何去何从?……离合之情,兴亡之感,引“无数英雄”泪沾巾。
在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三百年前孔尚任历经十余载、脱稿而成的传奇历史《桃花扇》正以昆剧的形式上演。舞台三面由绘着《南都繁绘图》的纱幕围成回廊,舞台正中是带有红色框柱的“台中台”。秦淮八艳婀娜多姿地排成一队儿,从上场门依次缓缓游来,一派波光摇曳、亭台歌榭的秦淮风月。化妆和衣箱在纱幕后若隐若现,更添古韵。这是三百年前?还是三百年后?有些入梦了。
应今秋北京国际音乐节之邀,江苏省昆剧团首次将《1699·桃花扇》的加长版带到了北京,带到了北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昆剧这个古老的艺术。像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我的所谓的音乐世界中更多的是流行,是摇滚,是Hip-hop,对于传统的戏曲敬而远之。那是老奶奶们摇着旧藤椅,在夕阳的霞光中,跟随着收音机的咿咿呀呀;那是画着奇怪的妆容、迈着缓缓的脚步,短短的一句话也要有长长吆喝的太过高雅太过拗口的艺术文化……我以为委实无法消化。
然而,与《1699·桃花扇》的邂逅却颠覆了我的看法,原来阳春白雪也是可以如此贴近如我辈之俗人的。或者,早前的论断更多的是臆想,没有调查本就没有发言权。
这部全新打造的著有“青春版”标识的《1699·桃花扇》,努力保持着原著的原汁原味。在将原著的44出浓缩到5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中,所有台词一字不差地来自300多年前《桃花扇》原本;同时,着力体现昆剧盛世时行当齐全、场面宏大、有文有武的特色。华丽的舞美、变幻的灯光、全部出自苏绣名家手工制作的精美服装,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青年演员们担纲全部演出,一招一式中颇为地道地展现了昆剧名家倾心传授的表演和唱腔;舞台两侧的大屏幕上滚动着唱词的中英文字幕,古今对接……这些,都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昆剧的美、昆剧的雅,更对这种昆剧中传承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风韵倍加感动。
今年3月,《1699·桃花扇》曾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三场,场场爆满,一时间轰动了京城的演出市场。高水平的戏曲演出登上校园的舞台,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近距离认识昆剧、欣赏古典音乐的机会。然而,对于昆剧而言,这也是一次机会,一次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靠近、欣赏、了解的机会,一次让古老的文化复兴并发扬光大的机会。
昆剧,在我国被称为"百戏之祖",最早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昆剧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2001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些,都是我在看过了《1699·桃花扇》之后才知道的。压箱底的宝贝并非都如想象般难以理解,至少在欣赏了一次现场版的昆剧演绎之后,我对它有了更多的好奇与期盼。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我们不懂,所以不去触碰;而一旦有了机会去尝试,就会慢慢从一张白纸到逐渐接受。昆剧被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证明了它的底蕴、它的价值。然而,这一古老的艺术珍品不是摆放进博物馆陈列的,它需要得到更多的观众的认识和认可,它需要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更精彩地传承下去。
在《1699·桃花扇》的演出中,我看到了昆剧艺术家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革新所做出的努力。他们尝试着提供一个较低的台阶,融入诸多的现代审美元素,让很多从未接触过昆剧的人,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踩着这个台阶走入真正的昆剧艺术的殿堂。舞台的华丽,服饰与化妆的精致考究,演员们的青春靓丽,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它吸引着好奇的观众驻足,驻足之后,才有可能走进昆剧艺术本身。
一腔一式总关情,片花只扇古韵起。短短5个小时的演出,汇聚了300年的历史烟云,呈现出一个接着一个的“传奇”:在这个愈来愈速食的年代,偶然间听到如此典雅之文辞,如此清俊之曲调,这是传奇;几百年前的秦淮风情,在现代化的礼堂中,以一种几乎行将失传的方式,借助种种高科技手段,渐次呈现在21世纪的观众面前,更是"传奇中的传奇"。至少在21世纪的舞台上,它更精致,更优雅,更奢靡。于是,我在恍惚间,徜徉于300年的风风雨雨中,竟忘了身在何处。
走出北大百年讲堂,回味着那些传奇与感动,期待着和昆剧的再次相遇,如若再梦三百年,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