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读书有味
发布时间:2006-10-31 来源:社会学系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这样这种平凡朴实却又充满人性美和真善美的思想,创造了《边城》的独特与真实。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故名《边城》。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给人的感觉是人物思想淳朴,故事情节简单,没有一点儿矫揉造作的感觉。细读时,在这种淳朴与简单中浮现出一种思想。小说中的人物都独具个性,却有着莫大的相似点,那就是都充满了富有人性的爱。老船夫对孙女的爱,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爱,翠翠对傩送的爱,顺顺对儿子的爱,无不体现着作者追求的人性爱。而这种淳朴的爱正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传统之美,作者写这部小说时,已在大城市中有过相当的磨炼,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面对城市文明对人们心灵的污染,作者更向往那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民心。人往往是这样的,失去了方知道珍惜,作者担心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这种淳朴可贵的民风迟早会有荡然无存的一天,于是便以《边城》来赞美这种真善美与真爱,表达自己对这种特殊风俗民情的爱与眷恋。但沈从文这种执著和热情却并不被完全接受,以至使他在世时遭受了许多艰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的出版,即使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沈从文的《边城》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向读者明显展示蕴含着作者理想的真实的一面,而恰恰当你体会到作品灵魂地带的真意时,却能受到更强的震撼,得到更大的收获。《边城》最重要的思想便在于让人们“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以帮助那些“为民族复兴大业”而默默工作的同胞。让读者在细细体味和反复阅读中真正发掘主旨,产生共识,这也是小说独特之处。

这位喜欢从原始风情中寻找诗意的作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从《边城》中体会“人性美”。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