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谷正虹:瑞士之行手记
发布时间:2005-06-16 来源:信息学院

【编者注】今年四月初,我校信息学院02级电子商务班的谷正虹同学应邀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第三十五届圣加仑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年会。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她的此次出国经历和感悟,新闻中心特别邀请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5月16日

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今天就是正式启程出发的日子了。行李可不轻,足足有将近二十公斤,还准备了些送给房东等外国友人的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中午和人大的同学们一起去了机场,办完全部的手续就顺利登机了。似乎去欧洲的很多航班都要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因为那是欧洲最大的机场,有五十几个首都机场那么大。在飞机上的邻座是一个在德国工作了十几年的女士,保养得特别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跟我聊了很多关于德国的话题。她说德国从今年起就取消免费教育了,而且就业压力很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反,国内近几年发展很快,更适合年轻人发展。下了飞机感觉还是在首都机场,并没有多少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第一个传入耳朵的声音是亲切的普通话,让我们很是惊讶。原来是旅行团的导游拿着喇叭指挥来自国内的团员呢。

到了瑞士的苏黎士机场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九点半了,但天还没有完全黑。ISC组委会专门派人将我们逐一送到房东家里。圣加仑到处都是小山坡,汽车行在公路上也老是在上下坡,很有意思。房东是个瑞士女孩,圣加仑大学硕士一年级。她把她的小屋布置得简洁却别致,还为迎接我的到来而专门装点了一番。由于只有一间卧室,她让我睡在她的床上,她自己在书房打了个地铺睡。当时真的很感动。旅途的疲惫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5月17日

我和房东相处得挺愉快的,她还专门为我做了一顿很丰盛的早餐。她在桌上摆了很多道菜,然后我们从一道瑞士特色菜玉米粉奶酪炒饭(有专门的德语名字,我忘了)开始,我以为这些菜每道都要吃,就留了点肚子没吃完,结果发现她后来只吃了一条面包就没有碰其它的,而我倒是几乎每道都尝了一些。吸取经验了,摆出来的不一定要吃。

中午去大学报到, 房东很热心啊!她专门陪我熟悉了一遍乘车路线,还带我在学校逛了一圈。公共汽车只用德语报站,不过我还是记住了个大概。别的住得比较远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当然了,还有些住得近不用坐车的。圣加仑大学没有围墙,也是建在一座小山上,据说是欧洲最好的工商管理类院校之一。校园的风景很美,到处绿荫围绕,鸟语花香。学校不大却很别致,像一座花园。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也一应俱全。

下午组委会安排我们去了UBS瑞士联合银行的总部沃夫斯堡,它是ISC最大的赞助商,据说每年都会捐赠几千万美元。这个活动得到了几十个国家数百个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赞助,这才能向学生提供如此优厚的待遇。在UBS总部有一个下午的活动,主要是讨论和交流,我发现各个国家学生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地反映出来了。很不幸,中国大陆的学生是最沉默的(还有日本的),往往只是倾听,而且听得也很吃力。我想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国民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与语言不过关有关吧。尤其是口语。而且大陆学生没有课堂讨论的习惯。一个香港大学的男生告诉我,在香港授课是英文,小组讨论非常普遍,但当他作为交换生在北京某著名大学学习期间,他发现那里的学生很少提问,即使提问也只是在课后单独找教授,而且教授也并不欢迎课堂讨论。相反其它国家的学生都很健谈,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很直爽,大家都很难插上话。尤其是印度学生相当活跃,虽然他们的口音真的很难懂。不过奇怪的是,除了我们,别的国家的人都能听懂他们的发音,好像没有什么障碍。所以,我想不能怪别人说得不标准,是我们自己英语听力不够好。当然了,我还发现思维的差异很明显,我们大陆学生觉得相当幼稚,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能讨论半个小时甚至更多,从各个角度切入问题,有的甚至根据我们的思维习惯来说有些离题,最后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而大陆学生的发言往往被人认为空泛。我的发言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不是很多,但至少没有沉默。今后真的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对了,很有意思的是,银行竟然是建在一个小小的山上(这在瑞士相当普遍),环境相当幽静很美丽,绿荫遍地,繁花似锦。。。空气很清新。瑞士给人感觉就是欧洲的花园,到处都是绿化,人烟稀少,没有喧嚣的交通,蓝天碧水。他们用的汽油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对环境污染很少。银行的背后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湖,几个德国的学生告诉我,湖的对面就是德国的土地了。而且据说那个地方离法国也很近。真的很美!很羡慕瑞士的居民,几乎家家都居住在一栋漂亮别致的小别墅,有一个花园,还有几户人家拥有私人游泳池、网球场的。难怪很多富人退休后都选择瑞士作为他们的疗养之地,欧洲的生活节奏相对比较慢,由于社会福利很好税率很高,不少人都愿意选择“失业”。

晚上银行邀请我们学生参加了一个晚宴,就是走了一趟西餐标准的程序,汤,面包,沙拉,主菜,甜点,咖啡。主碟有三种选择,鲑鱼、小牛排和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准备的蔬菜。我选的是鲑鱼,做得相当精致,盘饰也雕得一丝不苟。颜色搭配得让人很有食欲。由于下午不时地有咖啡,各种甜点和饮料水果供应,我们这一整天都很饱。餐后的那道冰淇淋味道真不错,我这个小小美食家实在过了把瘾。席间有一个魔术师给我用两个长条型的气球做了一个装饰品,是心形围着一个可爱的小熊,短短两分钟,想当神奇。后来听说这次的晚餐很昂贵,单是那块小小的鲑鱼,生的原材料就需要几十美元,更不用说更为昂贵的手工加工费了。

回到房东家已经很晚了,简单打理后倒头就睡……

5月18日

今天是学生特别活动的最后一天。ISC组委会根据我们事先在网上选的旅行路线安排了一次短途旅行。四个选择分别是雪山、莱茵瀑布、列支敦士登和苏黎士城。我选的是莱茵瀑布。据说这是欧洲最大的瀑布,其实到那里一看发现也不过如此,还没有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壮观。不过乘着小船从瀑布下面穿行的感觉还是很惊心动魄。之后我们还去了一个古老的小镇。镇上一些建筑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样子,墙上有很多壁画,颜色很丰富,内容大致是些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瑞士的建筑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悬窗,像个安在墙上的小亭子,很有意思。我们还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几个风格各异的教堂,内部装饰果然各不相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窗上的五彩琉璃,颜色很炫目。我在世界名表IWC的办公大楼前留影时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的礼物--两本装帧和印刷相当精美的ISC介绍册。同伴们都很羡慕呢。当然啦,这样高档的表对现在的我来说只能欣赏一下而已。晚上返回学校,在那里是一个自助餐晚宴,我们的房东和ISC的工作人员都来了,气氛很热烈。之后和房东一起回了家,向她介绍了很多中国的风俗人情,她也跟我讲解了不少瑞士的传统习俗。对了,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呢,正在学习中文,知道不少关于中国的事,筷子使得比我好。见笑了:)其间比较尴尬的片断是她问我为什么一个从台湾来的女孩的胸牌上有两面“国旗”,前面那面是类似国民党的旗,后面那面是五星红旗。我跟她大致解释了一下两岸的状况,她这才明白原来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其实像她一样,很多外国人都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但ISC的做法也实在让人不解。

5月19日

让人期待的“Three Days In May' 终于开始了。果然一大早赶到学校时就发现很多来自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人士已经聚集在那里享用早餐了。之后每天的早餐、午餐和Coffee break我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聊了些,发现真的有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而且总是不忘夸一句:中国菜,好吃!八点研讨会正式开始,每天的议程都分成了三部分,上午是Keynote section,下午是Special section和Leadership section,晚上是与会者共进晚餐。Keynote section被安排在大礼堂,有三个主题演讲,每次演讲台上有两到三个特别嘉宾,台下是200名学生和近千名其他与会者,后排站着很多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中央台的也来了。台下的与会者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座位,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我的邻座是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总裁,很亲切、友善。在整个ISC会议期间,我一个很深刻的感触就是学生在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尊重,得到了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令人吃惊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全球性经济管理盛会竟然都是一些学生志愿者在负责举办,35年来成功举办证明了他们的卓越组织管理能力。会议上还有不少是多年前的与会学生或志愿者,他们现在已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来自各行各业,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他们都不忘回去看看,让这个论坛的发展壮大尽一份力。台上的演讲者的素质都很高,演讲的内容是围绕今年的主题“自由、信任、责任”展开的。他们从社会不同的层面切入,深入分析了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及其中蕴含的“自由、信任、责任”问题。中国在会上被提到了很多次,虽然有褒有贬,但这说明中国正在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们要做的是展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每个主题报告之后都有二十分钟的现场提问解答时间,很多问题都很犀利、到位,解答者的深厚内功在持久的掌声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中间有一个咖啡时间,午餐仍然是自助餐形式,食物的种类很多,可以自行取用,考虑到各国不同的饮食习惯,除了典型的西餐他们还准备了适应亚洲、非洲等地的餐点。下午的Special section和Leadership section则更偏向于讨论的形式,与会者可以通过一个小装置--Spot Me预定参加被安排在不同小会场的不同主题的讨论活动。

这里我不能不提一下这个神奇的小装置。它是一个小型雷达,上面有个人及所有与会者的带数码照片虚拟名片,当你选定的人向你靠近时,它可以振动提醒你并可以粗略计算相隔的距离。此外,这个小装置还能用来预定会议和晚餐席位,通过卡片连接打印机后可以打印入场券,预约与好友的会面,编辑发送文字短信息,感应交换虚拟名片,侦测你周围的与会者并调出他们的资料。功能还远不止这些,真的相当先进。更绝的是,当我们回到各自的国家后,ISC还专门用电子邮件发来了我们所交换的虚拟名片,为我们的进一步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方便。会议期间的讨论的参加者就不只是学生了,所以话题的深度有所增加,感觉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场的气氛同样十分热烈,很难抢到提问的机会。今天的晚宴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乘坐游船在观光的同时享受美食,另一个是享用一顿地道的瑞士传统大餐。我预定的时候前者已经被订满了,于是就参加了后者。不过后来发现菜品还不错,还有瑞士传统歌舞节目演出。就是整个晚餐时间长得让人有些遭罪。不到九点开始吃,一直到十一点半才上完最后一道甜点。而且这直接导致了我错过了最后一班公车,只能在安静得吓人的午夜步行三四站路回家。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路线,幸好碰了上一个同路的当地人。他很热心,我们一路聊天,也不觉得归途漫长了。最后他还特意多走了些路把我送到门口。在瑞士几乎人人都会说两三种语言,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会一些英语,所以虽然身处德语区,问路还是没有麻烦的。地图是用德语标注的,看了也不很明白,直接问人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在国内最不喜欢询问的我在尝到了甜头后脸皮厚了不少。

5月20日

一天的会议活动和昨天的差不多,最大的收获是与来自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非洲的一个教授聊了很多,由于我一直以来都挺关注非洲的贫苦和发展状况,自然有很多话题。那个教授来自非洲,有过很多相关经历,在ISC上做过有关非洲发展的专题演讲,相当有才华。他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此外我还和来自一些国际性组织的人士进行了交谈,也从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今天的晚餐是一个International buffet,陈列了各国的代表菜品和小吃。中国铺位前排起了很长的队伍,虽然供应的只是简单的菠萝鸡块,春卷之类。在瑞士,中餐馆遍地开花,但是价格相当昂贵。每一道菜需要折合人民币三百块钱,所以也只有那些生活相对宽裕的人才有机会光顾。我到处转了转,品尝了很多特色菜品,真是大饱口福啊!

5月21日--22日

中午的闭幕式结束后就开始了一天半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准备充分利用时间旅游一下。瑞士绝大多数的商店从周五下午五点开始就全部关门,一直到周一早上十点才重新开张。这让我们都觉得很惊讶。周末的晚上街上几乎很少能看到行人,据说大家都在家自己做饭,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去了。我在车站凭护照买了张四天期限的Swiss Pass,可以免费乘坐交通工具。其实也挺贵的,折合人民币近两千。不过有了它就不用再买票了,方便了不少,要是去的地方比较远或比较多的话还是比较合算的。下午我去了附近一个以自然风光闻名的小镇。在那里和奶牛亲密接触了一番呢。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蓝天白云,繁花绿草,远处的群山和它们积雪的山顶依稀可见,回归自然的感觉真好!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出发,和一个人大的同学结伴去了首都伯尔尼,著名的旅游城市卢塞恩和袖珍之国列支敦士登。卢塞恩很美,蓝天绿水,美伦美焕的欧式建筑,扼杀了我不少相机内存。去列支敦士登的唯一意义就是感觉自己又出了一次国,因为全世界只有从瑞士入境不用签证。国家真的很小,像一个个小村庄的集合。阿尔卑斯雪山仿佛近在眼前。我拙劣的文笔实在很难表达风景之美,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5月23日

那里的机场很人性化,提前去办理了手续就可以把行李托运,直到登机前再赶回来就是。于是我们上午就一身轻松地在苏黎士城转了转,看了一下国家博物馆,在湖边走了走。天气有些微雨,这在瑞士很普遍,当地居民出门总习惯带把伞。终于飞机又把我们带上了回家的旅程。一周的瑞士生活已经让我们对欧洲的风景有些审美疲劳了,想念久违的中国菜,想念熟悉的亲朋好友……真的是应了一句话:“梁园虽好,终非久恋之家”。在首都机场,当我看到系里的雷老师,班长张于丽和好友王婷婷久候的身影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旅途的疲惫顿时消散……

此次瑞士之行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感悟,想好好练习英语听说,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去,想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