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最后将各编班的学生按他们的学号进行排序,这样对他们所在系、专业的情况则一目了然。然后对每个的学生重新编号,即知每班的具体人数。其中4—9班为40或41人,10—16班为46或47人,17—23班为44或45人。
在整个分级分班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要点如下:
1. 学生成绩的取得使用了机读卡。通过光电识别机器阅卷(OMR)得到各专业班的包含学号、总成绩及各单项成绩在内的文本格式文件。
2. 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接受并转化上述文本文件为电子表格文件。
3. 将上述经电子表格excel处理过的数据项转化为Access数据库,并与02级新生入学时的相关数据库以学号为识别项建立关联关系,最终可建一个包含姓名、学号、分级成绩、加权成绩、原专业班、英语分级所在班等项的总库。这个数据库便是今后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管理功能的基本实体。
4. 以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英语教学的考试与成绩登录是以分级班为单位,但这些成绩最后是要进入以专业班为单位归类的学生学籍档案中。
使用教材:经过精心挑选,我们选用了以下三种课本以适应不同班级的教学。见表3。
在这次分班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 A、B、C三个系列中原来共有29个班(即A系列中为9个班,B、C系列中均为10个班)。考虑到每个班的人数相差较大(人数最多的为会计-1班,有51人,而人数最少的为行政班,只有29人)这可能会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当前我们教师人员不足等因素,我们将原来的29个班缩为26个班(即A、B、C每个系列中分别减去一个班)。
2. 三个系列中的每个班都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系的学生,这样就排除了以前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时,有的班活跃、有的班不太活跃,排除了男女比例不协调及每个自然班人数相差过大等弊端。
3. 通过对编班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意见及考试成绩等的综合分析、比较,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做适当调整,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
问题与分析解答:
当然,按上述分式分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1. 为何要分为三个系列?
2. 为何没有按高教研会的评分标准分班,即75分以上的为II级班,54分以下的为预备班?
3. 系列与系列之间的不平衡如何解释?
由于目前我们的师资力量较缺乏、教室也不够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这也正是上面提到的为什么将29个班并为26个班及为何要分为三个系列进行教学的原因。以后随着教学条件的好转,我们会在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分级教学本身是一种尝试,我们正在摸索经验。理想式的分级教学条件,我校尚不具备,但也不能因此而不搞分级教学。在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下,上述尝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个妥协的产物。
由于三个级别的所用教材并非同一系列教材,因而为教师,也为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级别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最终成绩的取得与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教法如何、自身潜力发挥如何等,而不会与自己当初被分到了哪一级别的哪个班有很大联系。
分级效果:2004年6月是我校02级学生实施分级教学后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考试的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在整个北京市(包括清华、北大)高校的排名中名列第三,创我校历史最好水平。可见分级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使学生受益匪浅。这将激励我们在分级教学方面做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