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设立约100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的中国精算研究院从2003年开始申报,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解此次申报成功的相关情况,我们对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院长,我校在申报过程中做了哪些具体准备?
李晓林(以下简称李):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许多科研机构努力实践教育部的战略部署。和众多科研机构一样,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全体成员也在全校上下的支持中努力地工作着。经过全校许多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我们等到了教育部领导宣读的这份文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北京市的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宣布了许多科研机构成为北京市和学校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典”期间,准备工作非常艰难,学校所有领导和书记都非常重视此事,专门成立小组紧抓申报工作,要求既要保证工作效率,又要为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着想。
记:可不可以谈一下成功申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获得的经验?
李:首先我认为,各部门之间的齐心协力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全校各部门的支持,在此我要感谢科研处、财务处、总务处、外事处、人事处、研究生处、金融学院、保险系等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其次,我认为,一个研究机构的发展,一定要重视学术脉络、学术体系。
记:能不能进一步介绍一下中国精算研究院?
李:精算是利用统计学及保险学等有关理论,对保险、金融、投资等领域中的风险问题提出数量化意见,使未来价值的可能性数量化。中国精算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精算研究所,成立于1993,是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精算学研究的专业机构。2003年学校对原保险精算研究所、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成立了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是我校直属的独立科研机构,以精算学科研工作为主、兼做教学工作的科研机构。下设三个研究中心: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监测与控制研究中心和社会保障精算研究中心,此外,还设立了研究院资料中心、数据中心、精算实验室、信息交换中心、《精算研究》编辑部、研究院办公室和秘书处等机构。
记:现在研究院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李: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继续整合研究队伍,打造创新团体。考虑到数学在精算研究中特殊而显著的地位,研究院一直在引进具有深厚数学功底的博士、教授和精算师。并且,研究院在已与我们合作多年的学者中,聘请了精算基础理论扎实的优秀人员作为本研究院的兼职研究人员。此外,研究院积极开展精算研究领域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次派兼职研究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
在研究方向上,我们倡导现代精算学从原来以统计学为基础,逐步向以运筹学和统计学共同为基础的方向发展。在应用研究领域,一方面,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向保险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精算技术,或向他们提供技术升级所需要的精算理论,为保险监管机构提供干预保险市场的策略或为他们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研究院完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建立中国精算师制度及其发展途径的研究报告”、中国保监会课题“精算中介制度研究”、教育部课题“保险机构评价体系研究”以及为2008北京奥申委做的“奥运会风险管理方案”,等等。近年来,研究院出版了二十多部精算学著作,还主办了电子刊物《精算研究》(双月刊),并与其他机构合办了电子刊物《五洲保险》(单月刊)。
最后,我们正努力加强学术交流,构建开放式研究平台。本研究院积极组织精算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且与国际先进的精算机构、团体以及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英国是现代保险业的发祥地,它的精算技术先进,精算制度发达,世界公认其水平最高。本研究院很早就与英国精算师学会、英国鹰星保险公司(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
记:研究院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是什么?
李:我们致力于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培养了很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精算人才,有的硕士毕业生甚至可以到英国精算部工作。我们要让每一个来这的人都有收获。今年毕业正常入学的研究生100%拿到了英国精算技能证书。我们要让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今年,研究院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56名。中国精算研究院逐渐成为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精算人才的摇篮。
记:获得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称号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未来研究院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李:我们将努力工作,要在国际精算界发出中国精算的声音。在精算理论方面,要由原有的风险概率最大值研究,扩展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研究。在应用方面,为中国的商业保险、社会保险、金融风险检测与控制领域,加强应用研究,为全面建设市场经济发挥作用。例如: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研究、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