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五日,在信息学院成立之际,王鲁滨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采访中,他畅谈了信息学院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
昨天 风雨兼程 稳步走来
信息学院的历史开始于1987年,那一年,信息学院的雏形——经济信息管理系筹备组成立了,建系被正式提上了日程。1987年首次招生,但那时并没有正式建系,正式建系是在第二年,为了和学校的主流专业更好的结合,当时系名为“经济信息管理系”。
谈到87级学生时,王教授脸上洋溢着回忆往事的快乐,“第一届学生整体素质很好,德、智、体发展比较平衡,比如说当时我们系一个班组成的排球队可以同校排球队势均力敌!”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到了九十年代初,经济信息系的发展遇到了困难。这跟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是有紧密联系的。当时的中国IT业偏重硬件引进,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是很高,大多数人认为机算机只是应用在文字处理和科学计算上。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信息类专业定位困难,就业方向不够明确,招生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专业发展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王教授说,“当年我们系的学生中几乎没有第一志愿报考的高分学生”。此时,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狭窄的瓶颈。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经济形势不断好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所了解、消化、吸收,并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外部环境的好转加上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经济信息管理系逐渐走出了低谷,进入了一个稳步、高速的发展期。到2000年,经济信息管理系在学科建设、环境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影响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招生整体水平稳处于学校前五名之列,并且拥有了一个校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
今天 成立学院 更高起点
“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重心下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教授说,“高等教育应逐步弱化管理,强化监督和评估机制,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正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从最初的一个专业发展到今天,信息学院开设了三个本科专业、三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有若干个相互支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学科群落,是构成一所大学的基础。我们的学科群又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了与其他院系的学科群落互补、交叉融合的作用,构成了我们学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在评重点学科时,把我们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定为学校的重点发展的专业,说明了学校对我们学科的重视。今天,我们很荣幸地成为第二批三个建院的系之一,我们认为自己实现了一次跨越,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有了更广泛的视野,我相信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王教授说。
“对于建院,我们的学生热情也很高。我们开展了一个在全系征集院徽的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送上来很多有创意、有特色的优秀作品,以至于我们在评选的过程中难于取舍。”王教授显得很高兴,笔者也曾经看到过一个同学的设计,设计主题是高飞的凤凰,很有意蕴。
15号,信息学院的成立大会在学术报告厅召开,隆重而不奢华,热情而有序。
明天 规划明确 充满信心
学科建设将是信息学院未来工作发展的主题,认识学科发展建设的动态性,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科建设工作,形成学院的建设发展总体思路。“我们把未来发展的主流学科定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柱,围绕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和发展相应的支撑、交叉学科,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搭建结构合理的新的学科布局和相应专业群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并且,有学校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学院内部逐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各种积极的因素的叠加必会带来信息学院健康、稳步、高速发展,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肩负重任。我相信,我们学院的明天会更好!”在结束采访的时候,王教授坚定地说。